# 陈正人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的总结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 ## (陈正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 ## [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文件;此件系根据纪录整理,尚待修改]   这次会议开的很好,是一次展开农业基本建设,向改造自然展开大进军的动员大会,是农业、林业、水利、科学各个有关部门表示决心展开共同大进军的大会。是增加了力量,鼓舞了信心的大会。   这次会议收获很大。进一步摸清了情况,比较系统的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认识,鼓舞了信心,明确了方针,制订了初步规划,规定了主要政策,找到了工作方法。   会议为什么开的很成功?原因:第一、党中央提出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公布对我们的鼓舞,这是会议成功的最重要原因。第二、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子恢副总理、谭震林书记在讲话中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指示。第三,目前正是新的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再一次的到来。第四、会议有较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到会的同志,许多是各地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优秀领导干部和先进地区的基层工作同志,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系统的经验。我们会上还有苏联专家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了很好的报告。此外,会议的方法也是比较好的,打破了一般开会的常规,我们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并把这些经验系统化,找出规律,提高到方针、政策主要技术措施的研究上。我们还衽了自我学习、互相学习、自我批判的方法,肯定了成绩,批判了缺点。   我们这次会议也是有缺点的,对一些重点的典型报告讨论的还不够充分,这和会议时间的限制有一定关系。我们希望明年的会议,还要在水土保持工作获得更大胜利的基础上,开得更好。   根据朱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子恢副总理、谭震林书记的指示和到会同志大家的意见以及苏联专家宝贵的建议,在总结中,我想讲以下几个问题: ## (一)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地位   关于这个问题,朱副主席、邓副总理都说得很好,所以不再全面地说了,只指出下面几点:   (1)水土保持警惕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根本建设。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要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有这样几个关键:首先是社会制度。全国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农业的所有制即农业的生产关系已经根本改变了,虽然农村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还会长期存在,但从所有制来说,社会制度问题是基本解决了,我们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今后的农业建设,还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自然条件方面的改造和建设;一是技术条件方面的改造和建设,而自然条件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又是技术条件建设的一个物质基础。当然,技术条件的改革和建设,也就正是为了改选和利用自然服务的。谈到自然条件方面的建设,首先就是水土保持。作好水土保持,就为我国的耕地水利化,创造了良好的必要的先决条件。而我国农业的水利化,又是提高农业单位预算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工、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要使工业能够顺利发展,必须使农业的发展和工业互相适应,因此,水土保持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根本建设。   水土保持是水利建设的根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也关系到工业。中央提出我国在今后十五年内要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钢、铁、煤在我国的蕴藏量很丰富没有大问题。关于电力估计英国可能在十五年内发展到2000万瓦或更多,我国发电量现在比英国少得多。出路何在?不能单靠火力发电,还要充分展我国的水力发电。要利用我国充分水利资源,发展水电,就得修水库。那么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做不好,就要影响发电能力。从此就可以看出,水土保持在工业发展中也占有极重的作用。   (2)为什么现在来强调水土保持?第一、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我们在今后十年内在全国几个不同地区内要实现每亩平均粮食产量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这种速度是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于找到的。虽然我们充分相信有一切的可能条件来实现这个任务,但是,摆在农业生产发展面前还有着两个主要的障碍。其一是业重的自然灾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平均有一亿多亩的耕地面积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水、旱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发生的根本的原因又是水土流失。第二是来自社会内部的障碍。一方面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道路的斗争的存在,同时,某些领导上的保守主义、主观主义以及资本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努力克服。从自然灾害方面对于农业生产影响上举例来说,如今年我国多数省增产了粮食,共增产了140多亿斤,但有些省减产120多亿斤。两下相抵,今年只增产了20亿斤左右的粮食。如果这些减产的省都变成增产,那么我们今年增产的粮食,就会多得多。   其次,中央已决定大力开展山区建设。全面开发山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山区有丰富的资源,要开发山区必须首先作好水土保持。这次山区会议提出的方针,指出:“要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上来发展山区生产”。周总理在怀仁堂的报告中说到日本农业产量较高的六个条件,其中的一条就是他们的水土保持情况比旧中国时做的好。由此可见,水土保持在目前必须特别重视。现在已有大批的生产队伍,科学技术人员上山参加生产锻炼,也应该发挥这个力量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3)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上还有没有思想障碍呢?我们说是有的:第一,在一部分人中间仍然存在着对待自然的不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两种态度,一种是向进行掠夺的态度,只破坏,不保护,这是所有剥削阶级的态度也是资本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态度,那就是保护与利用并重,积极改选自然的态度。第二,有些同志不了解水土保持对于社会生产的重大意义,因而不重视。我过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因此加强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在今后的中、小学课本中,要加上这门知识,培养起更积极改选自然、征服自然、又要保护培养自然资源的观念。要向广大群众说明为什么北方许多地区农业产量特别低,而南方一般的都比较产量高;为什么有些地区由低产很快变成高产区;为什么北方许多河流变成地上河;要说明高产变低产容易,低产变高产就较困难,地下河变地上河容易,地上河变地下河就困难的道理 ,要使大家懂得所有上述这些不同情况,都是和水土是否流失及流失程度如何密切联系的。第三,畏难情绪。还有些人缺乏远见,只顾肯前。如开荒、撩荒、广种薄收。对治理水土流失缺乏信心,认为有些地区过于干旱,人口较少,难于治理。第四、还有些同志以为水土保持应该由国家来办,不了解水土保持是密切联系生产的,是为广大群众乐于举办的。他们不了解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也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第五、有些人单纯依靠大中型工程的观点还严重,认为有大工程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不了解不搞好水土保持,就是做了大中型工程,水土流失仍然未根本解决。就拿官厅水库作例子吧!官厅水库存建成后几年的平均泥沙淤积速度比设计速度快了30%左右。如不作好上游水土保持,水库寿命,就将大大缩短。   这些思想障碍应该加以批判,才能顺利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 (二) 基本经验   在会议提出的报告中总结了八条经验,这是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经验,大家都表示同意。当然运用这些经验还得因地制宜,不能硬搬,要照顾到各个地区的特点,并且也还应该继续发展提高。为什么还要再来说基本经验呢?因为在会上又交流了23个典型发言,除新疆外,差不多每个省都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很好,都各有特点,都值得彼此学习。现在根据大家要求,造出几个特别突出的典型来讲一下他们的特点。   (1)大泉山的经验:张凤林、高进才两个人,他们是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好榜样,用十八年的功夫边作边学,从工作中找规律,找到了“水是一条龙,先从顶上行,给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的规律,运用的结果很有效。正如邓老说的,他们是中国水土保持的米丘林。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值得学习。雁北专区重视了大泉山的经验,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典型,而是马上总结典型,推广全区,并且贯彻了依靠群众搞水土保持的精神。   (2)漭河的经验:是按流域全面规划,按流域集中治理,综合治理,治用结合。他们按照规划把漭河两岸,山东与平原,上游与下游广大的群众都组织动员起来,实行分区统一治理,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把一条漭河的水土流失初步的控制住了。这是个很大的创造。他们的经验中还值得指出的是:坚持了连续治理,领导一贯重视,始终依靠群众,党委负责,书记动手,上下游协作,平原与山区协作,各部门协作,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技术困难等。   (3)武山县的经验:我们不会忘记,大家都感到西北干旱,人少,是一个较为贫瘠的地区。但是现在来研究一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四年增产的省有七、八个,其中就有甘肃、青海、新疆。甘肃武山县现在粮食总产量按全县每年每人平均已达700多斤。甘肃武山等县粮食增产快的原因就是由于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把水土保持工作搞起来了,而且搞得很好。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把水土保持,作为增产关键,不怕困难,抓紧不同地区的典型分别及时推广,专县区领导上如县长、部长长住山上,分片包干,依托重点,指导全面。   (4)大山社的经验:山东大山社的同志们确实是值得我们佩服的英雄,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辟岭,土地翻身,增加蓄水,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全面地改选了山区自然面貌。他们高昂的意志,不怕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就是他们成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们这种英勇、高昂的革命精神,因此出现了革命的建设速度,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5)万全县的经验:河北万全县专业队的经验,生产与治理相结合的经验,农、林、水在党委领导下统一配合做好工作的经验,都是各地的榜样。   (6)河南禹县的经验:他们有善于向外地虚心学习的精神,他们实行了综合治理,治坡为主的方针,他们的决心大,贯彻得好,发展得快,五年规划,二年完成。   (7)广东德庆、五华的经验:他们重视因地制宜,依靠群众,治理山崩,因此 收效也很快。   当然,全国各地典型还很多,都值得大家很好的学习、这些典型,许多都带有普遍性的意义,但运用起来,必须因地制宜,各省、各县、各乡都应创造自己的典型。首先要去发现群众中已有的典型,加以提高,这是基本的办法。同时也要注意使外地经验与本地经验相结合。   经验还必须跟着实践发展,逐步补充提高,如果自满那就是完全错误的,只要是自满先进也可能变成落后。 ## (三) 方针   先说一下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广阔,约达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由于我国山区多,也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目前水土流失地区许多都在农业区,都在河流中上游,既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着流域系统。目前流失特点一般是遍及一条山沟,一条河流。   (2)水土保持工作量大,但它又多是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是为群众乐于接受的一项工作,因而它是广泛群众性的工作。群众要进行农业生产就需要保持水和土。   (3)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一项工作。如造林,快的20年就要砍伐,再造。农业生产每年每季都要进行。生产不能停止,水土保持也不能停止。生产不能停止,正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4)是综合性的工作。必须是农业、林业、水利密切结合。最基本的是林业和农业。一是造林增加森林被复。据科学研究一个国家至少要有占国土30%面积的森林才能防止和避免或减少自然而然灾害的发生,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发展。二是农业措施。农业要很好生产,就得先把水和土保在农田里,并且要不断改良土壤。   (5)破坏容易,治理不易。如稍一不慎一把火就可烧掉大片草坡和森林,开荒也很快,但修梯田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还要特别重视预防。   今后方针:   (1)预防与治理兼顾;治理与养护并重。这是全国性的方针。在被复尚好的地区,应以预防为主。有水土流失地区,治理为主,不放松预防。   (2)在依靠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   怎样来理解这两条方针呢?就是说,水土保持必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就是说:必须依靠群众,而不是单纯依靠国家。所谓集中治理,就是像漭河那样的按流域集中治理,就是要成坡成沟的治,要按一定规划来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就是说必须要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农业、林、水互相结合,并要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所谓治坡为主就是要向水土流失原因作斗争,因为水土流失是来自一切坡面。   上述两条方针,是就全国一般情况提出来的,各地运用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具体化。 ## (四) 关于规划任务问题   根据会议的初步研究,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初步控制面积57万平方公里,第三个五年计划再初步控制14万平方公里,加上现在已经控制的19万多平方公里,到1967年初步控制面积可达到120万平方公里,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计划任务如附表),这是一个令人兴奋鼓舞的发展指标。按几个主要流域划分,经与各有关省区研究初步提出建议指标如下:   (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1万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8月已完成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七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占13.8%。预计到1962年再初步控制18万4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48%;1967年以前再初步控制14万9千平方公里,累计占75.5%。剩余部分有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在四十人以下,多分布在内蒙古伊盟,甘肃南部、西海固,陕北,晋西,以后逐步完成。   (2)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万9千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9月已经完成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万3千多平方公里,占27.7%。预计到1962年再初步控制4万6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67%;1967年以前再初步控制3万6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98%。尚有4千多平方公里,人口每平方公里平均在50人以下,少的仅13人,分布在河北北部及高山分水岭地带,以后逐步完成。   (3)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8万2千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底,已完成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万9千多平方公里,占10.3%。预计到1962年再初步控制11万6千多平方公里,累积占52%,计划1967年再初步控制8万9千平方公里,累计占83%,尚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每平方公里只有13-48人,分布在云南玉溪专区,丽江专区,以后逐步完成。   (4)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共5万7千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完成1万4千多平方公里,占25%,到1862年再完成初步控制4万1千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初步控制98%以上,其余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全部完成。   (5)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万3千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底已完成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千多平方公里,占12%,以1962年再初步控制1万9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70%;1967年以前全部完成。   (6)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2万4千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底已完成初步控制水土地流失面积9千多平方公里,占7.2%。预计到1962年再初步控制2万3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26%,到1967年再初步控制2万6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47%。还有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20人分布在内蒙东部,以后逐步完成。   (7)松花江流域(缺内蒙、大兴安岭):水土流失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截止1957年底已完成初步控制水土地流失面积5千多平方公里,占6.3%。预计到1962年再初步控制2万9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43%,到1967年再初步控制3万9千多平方公里,累计占90%。还有7千多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7-15人,分布在吉林省长白山区及西部风沙区。   在上述各流域,人口稠密的地区,争取把十年计划五、六年完成七、八年完成;五年计划,两年或三年完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在人口特别少的地区,治理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类地区在上述各流域中大约有二十六万余平方公里。   以上所谈的仅仅是一个宠统的指标数字,具体的和任务,还需要各省在会后详细研究拟定。   规划的目的,主要的应当是以全面的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作到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使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矿业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有关方面的规划工作,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农业方面:在五到十年内,把一定坡度的耕地,初步作到梯田化。并积极推行等高耕作、草田轮作、种植牧草等农业技术措施。   (2)造林方面:凡是有能够进行造林的荒山、荒坡争取全部绿化,要在十年内完成山区生产会议提出的造林八亿亩的任务。   (3)保护现有的森林和草原,严防烧山、滥砍和滥伐,要特别注意及时完成迹地更新工作。   (4)水利方面:根据七年到十二年内基本消灭一般水灾和旱灾的要求,大力发展山区水利,发展坡地灌溉。   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作为全面发展农业业生产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有不少条都涉及到山区生产和水土保持工作,因此,水土保持规划必须纳入各项有关的业务规划中去,决不应离开农业生产单独搞水土保持规划。   关于1958年的计划任问题:1958年计划初步控制面积为88230平方公里(各省任务见附表),据会议了解甘肃、山西、辽宁、河北、河南、四川、广东等七个省截至目前为止,完成1958年任务还不到32%,这几个省完成多的,如山西、辽宁完成任务50%左右,少的如河北、四川完成不到25%。也应指出,以上七省还是比较进行得好的,有的省还没有行动起来行动很不好。进行水土保持有利季节是在冬春,从时间上看,到现在为止已过去了三分之一,以后的几个月,各项工作还很多,如以北方天寒地冻,也有影响,如果不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劲头,完成明年的任务还是有问题的。去冬今春由于右倾保守思想的作祟,农村中曾出现一股歪风,以致使很多工作的速度都缓慢下去,这种歪风虽已得到中央的纠正,但1957年的水土保持计划任务只完成了75%,这是一个教训,应当吸取,年度计划完不成,长远计划也就落空。因之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从农业合作化以后,整个农业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土地改革以前是一个旧的封建落后的时代。土地改革以后,完成了人民民主革命,农业生产力得到初步的解放,这是一个暂短的过渡时期。农业合作化以后,进入第三个时期,这是一个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的全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因此也才能提出新的任务。没有合作化,就不可能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很多工作就不可能出现空前未有的新速度。例如水利工作,前冬去春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扩灌面积一亿多亩,而以前六年时间,才完成了六千多万亩。有些同志看不见这种新的变化,只在叫我们的工作冒进了,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思想保守。我国是个大国,有五亿多农民,而且是组织起来了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会干出翻天复地的大事情的。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制度,归根到底是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我国农业合作化后的农业基本建设发展速度空前的快,证明了列宁的说法。1957年水土保持没有完成计划,主要是我们某些干部的右倾保守思想,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个经验教训,应当很好的接受。   附带解答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水土保持控制面积的计算标准问题。初步控制是指作了一定的工程,控制水土流失达到百分五十左右的。若工程已经基本巩固,控制水土流失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则叫做基本控制。   第二,关于无人区和少人区的水土保持如何办?准备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建议各流域机构组织力量,对这些地区进行调查勘测,首先制定开展工作的方案;(2)有了初步规划以后,分区建立基点,例如一个基点可负责1万5千公顷面积的工作;(3)大量的建立苗圃基地和草种基地,种草木樨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好办法。但草木樨是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因之只能作为一个过渡的办法,还应当培植长期性的草木;(4)尽可能的移民;(5)尽可能的利用劳改队。   第三,关于有利条件和困难条件。这两方面的条件当然是都有的,在这里不准备多谈了。新阶段主要的是有利条件。困难条件也有,但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 (五) 政策问题   当前我国尚处在过渡时期,我们的一切政策,都必须服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地说,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应当是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同时应当从群众的当前利益出发结合长远利益。因为不注意群众的当前利益,就不容易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必须使两者正确统一,要使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现在仅就几项主要的政策加以说明。   (农业方面的政策:)   (1)关于开荒,要限制私人开荒,合作社应尽可能开荒,但一定要与水土保持结合。   (2)关于农业技术,提供奖励各种农业技术的改进,反对广种薄收、滥垦、滥牧。奖励修梯田,保护牧草,改良、发展牧草。   (3)因保持水土而增加的耕地面积,以新开荒地论,三年不收农业税。   林业方面的政策:   (1)积极护林,特别要注意冬季防火工作,护林工作好的应当奖励。   (2)造林主要依靠合作社,其次是国家与合作社合作造林,然后才是国家造林。要大力提倡速生树种。要实行“十、百、千、万”的口号,即从个人来说,每户来说,争取种树十株,多的百株,甚至千株。从合作社来说,争取每个社造百亩林,千亩林,几千亩林,甚至万亩林。因地制宜,实行这个口号。   (3)采伐与更新一定要相结合,森林工业部门一定要作好更新工作,伐一栽一、……栽五的规定,一定要贯彻。   劳动政策方面:   要合理处理劳动报酬,至于农业基建,究竟是当年分红或者是分年分红,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   (奖励政策:)   做的好的要奖励,这次会议是个开始。破坏水土保持的要处分,准备建议国务院制定必要的法令来约束。 ## (六)各部门的任务和协作农业方面的任务   (1)争取在三、五年内,最多不超过十年的时间内,把一切坡地上的耕地,修成梯坡、梯田。   (2)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方面的指导工作。提倡平作改为垅作,竖耕改为横耕等等。   (3)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工作。   (4)积极改造和利用荒坡沟壑土地。结合水土保持,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   林业方面的任务:   (1)争取十年内造林八亿亩,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实行“十、百、千、万”这个口号的要求。   (2)保护理有森林,首先争取消灭火灾。   (3)改善森林采伐方式,使之有利于保持水土,避免和减少水土流失。   (4)实行采伐与更新相结合的措施,凡是实行了采伐的地区,要负责迹地更新。   水利方面的任务:   (1)结合水土保持,发展山区水利,加强山区水利建设的指导。   (2)使防洪、防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密切结合。   (3)特别要重视保护现有的水利设施,尤其是大型水工的保护。   交通、工矿部门的任务在水土保持暂行纲要中已有规定,不再重复。   科学研究部门的任务:在不同条件地区建立必要的科学试验机构。研究工作必须与当前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应当参加具体的水土保持工作,要重视总结当地群众的经验。为了统一水土保持的研究工作,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准备与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联合成立一个小组,以统一规划,统一领导。 ## (七)培养干部问题   当前大量需要的还是中级的和初级的干部。初级干部主要的是来自农民,来自劳动人民,中级的则靠由初级人员中来选拔培养,一部分也可以从经过劳动锻炼的青年知识分子中来选拔培养。关于由中央下放一批技术干部的意见,准备在会后具体研究考虑。 ## (八)经费问题   水土保持经费是属于地方性的事业费,根据中央负责同志指示的精神,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事业费要力求减少,以便把国家资金尽可能集中在最主要的生产建设方面去。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依靠群众,各地一定要本着勤俭建国的精神,节约使用水土保持事业费。至于主要的河流,如黄河因为任务较急,有些地区人口少,群众比较贫苦,另拨有部分专款。水土保持经费应适当照顾人少、任务重的地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具补助,种亩补助,材料补助等方面。 ## (九)领导问题   正如谭震林同志指出的关键在于党委重视,目前各地党委对水土保持工作一般是重视的。不过有些地区特别重视,有的就不是那样重视,有的是一个时期重视,过一个时期又放松了。水土保持是能否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增产指标的一项重大措施,水土保持做不好,农业发展纲要的实现就没有保证。因之必须要:第一,书记动手,全党动员。业务部门在这里要作好当助手的工作。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统一行动,各省、区都可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由一位书记或副省长负责,下面可以设立一个办公室,但不要增加编制,更不要修建房子,干部可以由有关部门抽调,办公可以附设在有关厅、局。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研究各方面的协作。同时要求各流域机构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目前除黄河流域规划,对水土保持工作作了更多考虑外,其它各大河的流域规划,很少提到水土保持,没有的希望能补充进去。   加强思想领导,是作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关键,当然要开展水土保持,也必须首先作好思想工作,这一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希望到会同志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会议的精神贯彻下去,应当抓紧时间,把会议期间朱德副主席,邓子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会议的结论向省委、省人委进行汇报。当前工作,首先要抓住今冬明春时间,保证完成1958年任务。   让我们以新的更大的成绩,来迎接第三次全国水土保持会议。   报告中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提出批评。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