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 ## 大丰收大破迷信   今年,全省4,000万亩夏收作物大放光彩,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空前地获得了71.9亿斤粮食和204.2万担油菜籽的大丰收;出现了一个小麦亩产350斤的专区,一个小麦亩产600斤的县,一个小麦亩产533斤的市,两个亩产400斤的县,16个小麦亩产300斤以上的县、市,85个小麦亩产千斤以上的社,23万亩小麦千斤以上的亩;创造了小麦亩产5,467斤,大麦亩产1,150斤,蚕豆亩产1,925斤,油菜籽亩产1,310斤的奇迹。   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头一炮打响了,而且打得很响,打得地动山摇,人心振奋。   空前的大丰收,惊人的新创举,打破了很多迷信,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过去有这样一种看法:夏季作物产量低,没有什么油水,没有什么干头。特别是棉麦、稻麦两熟地区,许多人认为两熟可以,两丰收就不行。轻视夏季作物形成了一种习惯,往往是种在地,收在天,种下去就不管了,每年播种面积和保收面积悬殊很大。有些地区,怕白费工夫,干脆让土地闲着。   今年,夏季作物大丰收的事实,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旧观念。   1956年和1957年这两年,全省总共增产三十多亿斤粮食,今年光夏收一季,就增产三十多亿斤;襄阳专区的谷城、襄阳、光化、竹溪四个县和襄樊市,今年夏收的粮食产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粮食总产量;襄阳县燎原社今年夏收的粮食产量,大大地超过了1956年和1957年两年的粮食总产量。难道说,这是没有什么油水吗?   襄阳专区有四个合作社和68个生产队,仅夏收一季就实现了每户万斤粮。难道说,这还没有什么干头吗?   是不是麦子丰收的地方,棉花、稻谷就要少收呢?也不是。麻城的宋埠、新洲的刘集、大渡,不是做到了棉麦都丰收吗?随县何绍和的合作社和谷城蔡以田的合作社不是做到了稻麦都丰收吗?   过去许多人认为高额丰产必须在特殊的土地上,有特殊的自然条件才能出现。看,让事实给这些“条件论”者来一个原子大爆炸吧!   在土壤瘠薄的岗地上,襄阳县三王乡安全社有17亩小麦,平均亩产3,022斤。枣阳县七方岗红光社4,600亩小麦平均亩产467斤,有60亩平均亩产千斤。怎能说岗地小麦不能高产呢?   竹溪县是大山区,今年出现了11个千斤社,2,549亩千斤亩,其中有231亩亩产达到1,500斤,有51亩亩产达到2,019斤。大山区的小麦不是同样能高产吗?   在水田地区,谷城县沈湾乡乐民社1,047亩小麦,平均亩产1,510斤,有三个生产队406亩亩产达到双千斤。随县何家乡星旗社水田小麦平均亩产700斤。谁说水田小麦不能高产呢?   人们从来就认为泡水田不能种麦。竹溪县左溪乡七一社用事实驳倒了这种看法,他们有16.5亩泡水田,今年第一次起早种植小麦,平均亩产千斤,并且有4亩达到亩产1,500斤。   沿江地区,常年多雨,人们认为这里小麦不能增产。可是,今年麻城、新洲、应城、孝感等县的小麦,全县平均亩产都达到三百斤以上,总产量都翻了一番,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有人认为人少地多的地区缺乏劳动力,不能精耕细作,小麦不能高产。襄阳火牌乡的燎原社,每个劳动力负担十亩半地,1956年这个社小麦亩产才63斤,1957年也只有163斤,而今年一跃则达到400斤,最高的亩产竟达到1,150斤,谁说高产办不到?   有的人却认为:地少人多的地区,过去耕作细致,生产已纯到顶,潜力已经挖光,小麦的产量不能再提高了。谷城县胡岗乡就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去年全乡平均亩产只有327斤,今年20,461小麦,平均亩产千斤,增产了两倍多。这难道是潜力已经挖净了吗?   今年,大麦、蚕豆、油菜也大放红光,出现了高产的奇迹:襄阳专区出现了一个大麦亩产千斤社和149亩千斤亩;兴山县有3.5亩亩产达到1,150斤;襄阳专区出现了一个蚕豆亩产千斤社和三万多亩千斤亩,谷城县有2.4亩亩产达到1,925斤;松滋县3万亩胜利油菜平均亩产达到251斤,麻城县有1.8亩亩产达到1,310斤。大麦、蚕豆、油菜不能高产的迷信也被打破了。   现在,已经有数不尽的事实可以证明,没有低产的作物,没有不良的土地,高产不高产,关键在于人为。产量低,不能怪天,不能怪地,更不能怪作物,只能怪人的思想没有解放,迷信没有打破,耕作方法落后。要不,为什么光化县幸福社今年那11亩亩产3,215斤的小麦,去年亩产只有五百多斤呢?要不,为什么大山区、岗地、烂泥田小麦能收千斤甚至几千斤,而条件比这优越得多的平原、河地却还有不少每亩只收几十斤的呢?要不,为什么襄阳专区的小麦今年能达到亩产350斤,谷城县的小麦今年能达到亩产600斤,而其他的地区却不能达到呢?要不,为什么有的地方大胆地把历史上未种过小麦的泡水田种上了小麦,获得了高产,而别的地方却连想也不敢想呢?要不,为什么向来落后于水稻而被人们称为“低产作物”的小麦,今年却有不少的亩产已经超过水稻呢?   夏季作物有无穷无尽的增产潜力,“生产到顶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是,要想跃进,就必须首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受固有经验和书本上的东西所束缚,要不断革命,敢想敢作,敢于和旧的东西决裂,敢于大胆创造,大胆革新。不同的指导思想,产生不同的结果,只有思想大跃进,生产才能大跃进。   过去,有些农业技术人员认定“小麦不能跃过千斤关”,而现在,这种看法已经站下住脚了,今年的小麦高产纪录,使他们的思想从种种迷信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联系生产实际,农业科学技术必须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为发展生产服务。然而,也有这样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硬不相信小麦能亩产二千斤、三千斤、四千斤、五千斤,他们发愁的说:“不相信吧,是真的;相信吧,又找不到科学根据,无法向别人讲。”因此还是不相信好。甚至有些人是自己参加收割,参加打场,参加过秤,也还是直摆头,不相信。我们奉劝这些“迷信书本”的人,不要做书本的奴隶,难道我们就不能创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吗?我们就不能把书本上旧的过时了的东西撕下来,换上新的内容吗?我们就不能把亩产两千斤、三千斤、四千斤、五千斤的小麦写进去吗。书本上的东西,本来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地支持新生事物,不断地把新的东西总结起来,写到书里头去,这才是农业技术工作者应有的态度。我们正处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我们正在干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正在刷新世界上的纪录,怀疑的人们,应该坚定起来,跟着时代跃进吧! ## 始终坚持发动群众   经过反右派斗争,全民大整风和农村整党整社,以及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麻城、红安的领导方法的高潮以后,干部作风大大转变了,领导方法大大改进了,党的群众路线大大加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以干劲冲天,智赛神仙的英雄气概,向自然开战,夺得了夏季作物的空前大丰收。   从去年冬播开始,一直到今年夏收,各地普遍地运用了干部带头干、种试验田、现场会议、检查评比、大字报、大辩论、大竞赛等方法,放手发动群众,一环套一环地组织生产运动。   干部作风的转变,首先是带头干,脱鞋下田,和群众一起劳动,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这样一来,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大悟县杨平乡总支书记郑宪唐,过去驻在一个社里,只说不做,一年参加生产不到三天,群众称他为“臭干部”,并且推选了四个代表到县委去,要求把他调走。经过整风以后,从冬播开始,他事事带头干,群众对他的评论就不同了,他们说:“我们的干部由臭变成香,我们的合作社由落后变先进,这回就是上级要调走他,我们决不放走。”群众拥护干部,干部也觉得工作好做了。事实证明,凡是干部积极带头干的地方,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就特别高,各项增产措施就贯彻的比较彻底。   从冬播开始,各级干部都建立了自己的试验田。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省干部夏季作物的试验田达50万亩以上。种试验田不仅使干部懂得了生产知识,懂得了什么时候应该抓什么生产环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群众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干部通过试验田,对于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项技术措施的推行,带头做出样子。然后组织群众参观,全面推广。因此,群众也把试验田叫做“样板田”,说试验田是“先进旗帜”,是“先锋队伍”。向干部试验田看齐,和干部试验田比赛,形成了群众性的运动。孝感县长湖乡乡长艾光青开始种试验田,选了一块好地,群众说,“好地不要试验也能丰收。”他就找了一块土质最坏、百年来未种过麦子的低湖田,这样一来,有五个社员也在周围种了11.7亩麦子,要和他比高低,这样,影响所及,全乡搞试验田成了风气,大家都提出要和乡长比赛。除了群众和干部比赛以外,在群众中,各种各样的试验田,比如青年试验田、妇女试验田、夫妻试验田、妯娌试验田,公婆试验田、父子试验田等等,都纷纷出现。许多地方,随着群众广泛种试验田,由少而多发展成为几百亩、几千亩甚至成万亩的丰产畈、丰产岗、丰产片、丰产区,大大地推动了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随着干部种试验田,深入下层,深入田间,开会的方法也改变了,从省一直到合作社,都运用了现场会议的办法。这种现场会议开的时间短,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边看边辩,解决问题既好又快,和过去在办公室里、在城市开大会,开长会的办法相比较,按照群众的说法是“死会变活会”。过去长期在办公室里解决不了的事情,在现场会议上马上就解决了。由于现场会议一般都是在先进的田里召开,也就很自然地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个争取当“会议田”的比赛,这对生产也是一个推动。   开展大辩论,成为群众普遍掌握的武器,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干什么工作,不通就辩,那里不通那里辩,谁不通就和谁辩。从冬播到夏收,各地都有计划地组织了几次群众性的大辩论,特是抓住了夏收夏种大农忙过后的时机,发动群众,辩论冬播计划,辩论技术改革。事实证明,冬播前辩论的时间越充分,问题辩论的越深透,群众的思想越解放,增产就越有保证。谷城县的三合社,土质很坏,去年出现了“百亩百斤”(百亩棉花平均亩产一斤)的笑话,群众对增产小麦没有一点信心。去年秋天,整整辩论了三十月,终于把社员发动起来,结果今年全社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七百多斤。群众性的辩论最有说服力,最能解决问题。凡是紧紧抓住这一条的地方,生产上就有很大的革新,否则,保守思想占了上风,生产还是老样子。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田间检查评比,对于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有巨大的作用,各专区、各县、各乡和各社,都根据生产环节,连续地组织了几次检查评比,通过检查评比,对地区、对作物学习先进,消灭落后,拔白旗、插红旗,使落后地区和落后苗都向先进看齐。这就是抓两头,带动中间的办法。经常的检查评比,反复地分类排队,不断地消灭落后,也就是争取平衡,打破平衡,再争取新的平衡的办法。   各地在开展辩论中,在检查评比中,突出地运用了大字报,作为发扬批评的武器。大字报在群众中,既是生动活泼,又是威风凛凛,群众把大字报比做包公的告示,比做能治百病的灵芝草,比做敲醒人们的大警钟。是的,大字报在群众中已经有了崇高的威望,谁要是被贴了大字报,谁都会紧张起来。谷城县新生活社,在全县第一次参观评比中,被参观团贴了这样一张大字报:“新生活社本不错,麦子偏搞洋条播,稀稀浪浪苗不齐,肥料下的也不多,若欲争取千斤社,希望你们快补课。”社员社干看了,立即开会辩论,万众一条心,马上掀起了补苗、追肥、锄草的高潮,不几天,苗子长齐了,转青了,落后变先进了。一张大字报,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威力啊!   在群众性检查评比的基础上,今年三月到四月,省委组织了一次农业大检查。各地为了迎接省委的大检查,都开展了田间管理的大突击、大苦战,检查团到那里,那里的群众就受到极大的鼓舞,大检查的前后,许多地区夏季作物的面貌大大变了样。大检查对生产确实是一种大促进、大推动。   为了更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省委有组织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百万”、“翻一番”的增产竞赛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县与县、乡与乡、社与社、队与队以及人与人都开展了竞赛,麻城与新洲交界的潘唐岗、唐油岗,田园交错,竞赛开展的最热烈。他们一乡对一乡,一社对一社,一步紧跟一步,谁也不甘落后。战斗非常激烈,结果这一带岗上的麦子比平原长的还好。许多地方出现了青年“飞虎队”“火箭队”“卫星队”,出现了“小麦姑娘”“油菜姑娘”,出现了“黄忠老汉”以及多种多样的竞赛等。但这些都是群众自己串连组织起来的一种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社会主义竞赛。凡是竞赛形成了群众性的地方,那里的生产就有起色。   以上这些方法,我们认为都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今年夏收作物的大丰收,是和这些工作方法的广泛运用分不开的。 ## 增产四关一贯到底   第一关是:准备好   往年,大部分地区布置冬播、准备冬播是在秋收后才开始的。这样,由于季节紧迫,往往是准备工作跟不上去,技术措施难于贯彻,一切都很被动。去年,本着“不打无准备的仗”的精神,根据襄阳专区的经验,从夏收前就开始,把总结夏收和布置冬播连在一起。这样做,好处很多,通过现场参观,可以更具体、更实际地总结经验,更深刻更彻底地发现漏洞,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批判各种各样的保守思想。提早布置,可以让群众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酝酿制订规划,辩论技术措施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因此,省委在5月底就组织了各县的县委书记和技术干部到谷城县去参观学习,开现场会议。这次会议上,批判了领导冬播生产中的一般化的作风,也批判了在贯彻技术措施中忽视从实际出发死搬硬套的教条主义。这次会议上,着重的强调了及早动手,发动群众,充分准备;强调了一环套一环、环环不放松地抓增产环节和一贯到底地抓增产措施;强调了培养典型,树立旗帜,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强调了向群众学习,善于发现与总结群众的创造,把科学技术与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   各县通过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有力地加强了对冬播生产的领导,襄阳专区的“及早动手,充分准备”的经验,在各地开了花。   及早动手,充分准备,是争取主动的根本办法,有准备的打仗,就一定能够取胜。丰收的事实,也正表明了是这样。   第二关是:种得好   种得好,才能打下丰收的基础。   去年冬播季节到来的时候,全省正处在旱灾的严重威胁下,大部分地区从8月份起未下过透墒雨,沟渠水断,塘堰干涸,地下无墒,土壤干结,整地困难,许多地方,旱情之严重,为几十年所罕见,全省60%以上的冬播面积无法播种,不少干部和群众,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在这种紧急关头,摆在全党面前的严重任务,就是发动群众,抗旱冬播。省委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亲临前线,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带领群众,战胜干旱,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全省县以上领导机关抽调了10万干部下乡,参加抗旱,领导冬播,并在群众中开展了“抗旱冬播”的大辩论,迅速地扭转了干部和群众的悲观情绪,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抗旱冬播运动。许多地方,提出了“向地下要水,叫古井翻身”,“河里掏河,堰底凿堰”的战斗口号,抗旱声势之大,惊天动地。   空前的旱情,和空前的抗旱斗争,相持延续了一个多月,到了10月下旬,苦旱之余,喜降甘雨。为了不误农时和保证完成冬播面积,各地更紧张地展开了抢墒播种,许多地方冒雨抢种,日夜苦战。结果,全省不但超额地完成了播种计划,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做到在播种适合期内播完,比往年提早十天到半月。   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及时播种,又要保证种得好,这当然是有一定困难的,保守主义者也恰恰借着这个机会,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幌子,积极反对技术改革。他们说,地干不能深耕。他们说,抗旱都来不及,还搞什么条播。他们说,天旱多下底肥也没有用。这时候,如果不坚决和保守主义者作斗争,不坚决保证播种质量,增产就缺乏可靠的基础。因此,在播种中,大鸣大争进一步地开展起来,做什么就辩什么,这期间的斗争,往往是针对那些露头露面、公开拒绝执行先进技术措施的保守主义者展开的。   在保证播种质量上,各地狠狠地抓住了深耕细整、条播密植和施足底肥三个重要环节。在深耕细整方面,全省约有70%以上的冬播面积比过去深耕1-3寸,深度大多数是4-5寸,小部分达到5寸以上。在条播密植方面,全省条播面积约占60%,其中大量的是等距条播(占一半以上),有一部分是宽窄行条播,有少量的宽幅条播和交叉条播。一般的说,这几种方式土地利用率较高,易于做到密植,全省小麦70%以上的面积都达到15万株左右。在去冬生产大高潮中,各地大搞积肥,使全省80%以上的冬播面积都下了底肥,有些地方,底肥不足,增施种肥,也有一定效果,襄阳专区采取底肥、种肥兼肥,效果非常显著。另外,对追肥也不能忽视,一般应追肥三、四次,追肥对提苗、壮苗、保穗保粒起着巨大的作用。   今年襄阳专区所出现的许多三千斤、四千斤和五千斤的高额丰产,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他们都突出地抓住深耕、密植和施足底肥三个关键,都是深耕6寸到1尺;分层施足底肥;采取宽幅条播、匀播密植,每亩有效分蘖达到100万株以上。可见打好基础是增产的重要关键。   第三关是:管得好   有人说:“麦子是种出来的”。意思是说,只要播得好,不管理也能收。这句话,有很大的片面性。种得好,只是为丰收打好基础,如果管理不善,也还是难得丰收的。   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思想,在于人们对夏收作物采取什么态度,是大捞一把呢?还是望天收呢?收多少算多少呢?在过去,许多地方把种子撒下去就不管了,长的好就收一点,长的不好就沤肥,有些地方,每年“沤”青的面积竟达到一半以上,把眼看就要收到手的粮食白白糟蹋了,这实在是一种大浪费,其实,把麦子、豆子、菜籽收起来,秆子仍然可以沤肥。为了打破这种旧习惯,争取夏季更大的增产,省委再三地强调了对所有的夏收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尽量扩大保收面积。结果,全省仅扩大二百多万亩保收面积这一项,就多收了三、四亿斤粮食。   为了加强对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各地开展了防旱、防渍、防病虫害、防倒伏,保苗、保株、保穗、保粒的“四防四保”运动,一贯到底地抓住田间管理中的移苗补栽、追肥、中耕除草、治虫和清沟排渍等一系列的环节,不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都不放松一步,一直坚持到收割归仓。   在抗旱抢播的情况下,缺苗断垅的现象相当严重,一般的占20%。群众说,“有苗不愁长,无苗那里想。”移苗补栽,做到全苗,是争取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谷城县早就有预见性,他们利用一切空闲地(如稻场、豆地行、菜园等),培育了40万斤种的“太下苗”,准备移栽补缺。后来,全县开展了查苗补苗运动,从县委到支部,领导带头,首先补好自己的试验田,全面推行包栽包活的责任制,全县出动了两万多人,苦战20天,终于把苗补齐了,每亩平均达到30万株。其他许多地区也抓了一下补苗的工作,有力地克服了缺苗现象。   许多地区,过去对夏收作物没有追肥、中耕除草、治虫和开沟排渍的习惯,今年这种习惯大大改变了,一般的都追肥两次到三次,中耕除草两次到三次,及时扑灭了病虫害。很多地区对开沟排渍虽然在冬播时没有很好抓,但后来各地都补上了这一课,四、五月间连绵二十多天的霪雨,对沟厢改革是一个严重的考验,搞得好的地方,畅流无阻,雨住田干,免受渍害;没有搞好的地方,大吃其亏,大大减产。   春分过后,麦子普遍长得很好。这时候,省委向各地提出号召:要乘胜前进,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后期管理,确保夏季丰收。许多地方都提出了“继续苦战,争取总产翻一番”的更高要求。可是有些人却说:“丰收已成定局,再加工也没有用。”其实,后期田间管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清沟防水渍雨涝,防治病虫害,进行后期追肥,继续消灭三类苗,以及防止倒伏等等。这些工作如果不做好,不仅不能够增产,而且还会导致减产。谷城县八一社有一块麦子,开始长的很好,平均每亩足有60万株苗,但后期忽视加工培育,造成脱肥枯死现象,最后只剩下十几万株。另外有一块,开始只有十几万株苗,由于后期管理周到,最后发展到30万株。这不是一个再鲜明不过的对比吗?如果不紧紧地扣住后期管理这一着,不打破“丰收定局论”不再加一把劲,那就一定吃大亏。   第四关是:收得好   种得好,管得好,就一定长得好,但是还必须收得好,才能达到丰收。   夏收和夏种紧紧地交错在一起,都必须抢住火色,做到两不误。为了打好这一仗,今年从省到专区和各县,都分别成立了夏收夏种指挥部,提前做好夏收夏种的活路安排、劳力组织、工具、打麦场、仓库、口粮等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组织夏收的大突击,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部队,都进行了大动员,全面组织力量,城市支援农村,县与县、乡与乡、社与社之间进行了社会主义大协作。全省从机关、学校、部队和城镇居民中,动员了数万人下乡割麦。农村中广泛推行了农忙托几所、洗衣组、农忙食堂,争取了更多的妇女劳动力投入夏收运动。   为了做到细收细打,颗粒还家,各地普遍开展复收复打,增收了不少粮食。郧县穆桂等四个乡组织了1,800个小孩拣麦穗,两天中共拣回来24,300斤麦子。远安县小坪等三个乡复打大麦,多收了8万斤。据检查,每亩地一般都抛掉了十多斤麦子,多的达到几十斤,如果不复收复打,这笔“浪费账”算起来可就惊人了。因此,今年各地都抓住了典型,发动群众,进行复收复打。   由于大动员、大突击,今年夏收进度很快,有些县一昼夜,有些县两、三天就把麦子抢割完了。在霪雨的情况下,由于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智慧,采取打麦场搭蓬子、麦子上树,以及随打随分、分户保管等办法,大大减少了霉烂糟蹋粮食的现象。 ## 明年跃向更高峰   今年的大丰收,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夏季作物增产的巨大潜力,鼓舞着我们更勇猛地前进。明年,我们一定更高地举起红旗,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省委初步的计划是:明年要把夏收作物的总产量再翻一番。   完成这个计划有没有可能呢?   今年襄阳专区的小麦亩产达到350斤,谷城县的小麦亩产达到600斤,可是有的专区,有的县亩产还不到100斤,今年高额丰产已经达到三千斤、四千斤、五千斤,而低产的亩产还只有几十斤。这就说明了,虽然今年大丰收,但是各地相比之下,丰收的程度悬殊很大,丰收较大的还仅仅是小部分的地区,因此,在争取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还有无穷的潜力。   在技术革新方面,深耕不够,肥料不足,撒播稀植,草多虫多,沟厢改革不彻底,种子混杂退化等,还占着一定的比例。这就说明了,我们在耕作上的缺点还很多,说明了这方面的潜力也很大,特别是在密植方面,费力不大,增产却十分显著,全省今年小麦每亩平均只有十几万株苗,如果普遍地提高到30万株以上,仅这一条就可以把产量翻一番了。   我省水田、旱地差不多各占一半,夏季作物旱地平均只利用80%,水田只利用50%。而地区之间,也不平衡。丘陵低山地区,水田、旱地利用80-90%,而鄂西北山区及鄂北旱作物区,水田只利用20%,旱地也只利用50—60%,沿江滨湖平原地区,旱地利用了90%,水田只利用50%。这就说明了在扩大种他面积方面,还有很大的来头。   过去几年,全省每年“沤青”的面积达五百多万亩,今年虽然严加制止,也还沤了三百多万亩,如果今年冬播采取扩大一部分绿肥作物的面积,彻底打破“沤青”旧习惯,做到播种一亩,保收一亩。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增产潜力。   今年五月间,省委已经在襄阳召开全省地、县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冬播会议,通过现场参观,系统地学习了襄阳专区小麦的丰产经验,并初步研究和安排了今年的冬播,初步确定了增产的措施,这些措施就是:扩大种植面积一千万亩;深耕七八寸以上;推行平整土地和沟厢改革;施足底肥,分期追肥;提高适时早播,根据不同地区,在适合期内宁早勿晚;一律采用条播,做到匀播、密植,增加播种量,消灭稀植现象,使每亩有效分蘖分别达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万株以上;管理期推行“四防四保”运动;每20亩麦子设一亩种子田;对大麦一社同仁;大力推广油菜育苗移栽;等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明年夏收作物的增产,将是一个大促进。   潜力大得很,形势好得很,问题就在于我们敢不敢干?有些人缺乏信心,认为明年翻一番办不到;有些人满足现状,认为搞到今年这个样子就差不多了;有些人半信半疑,抱“走着瞧”的态度。对于这些思想障碍,必须一一打破,思想上没有跃进,生产怎么能跃上去呢?   只要我们认识地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充分地运用今年的丰产经验,不断地与保守思想作斗争,不断地破除迷信,不断地革新技术,放手地发动群众,明年就一定能够把夏季作物的产量翻一番,并且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更惊人的高产奇迹。   (原载7月8日湖北日报)   来源:《小麦产量冲天高》(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出版,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