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芝圃在河南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报告——论人民公社   <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 ## (节选)   今天我和同志们谈形势,首先谈国内形势,谈国内形势的中心问题,是人民公社问题,题目可以叫做《论人民公社》。我们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今天不能详细说了,我就以下几个问题来谈一下:   一、毛主席关于公社的指示,现在已经成为河南广大人民的实际行动。毛主席关于公社有什么指示呢?毛主席还没有专门做文章,只是有口头指示。陈伯达同志做一篇文章,叫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曾经引毛主席的几句话。毛主席的口头指示已经好几次了,指示要点是这样的: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和乡一级政权一样。毛主席的指示这样说,陈伯达同志那一篇文章有发挥。刘少奇同志也曾经做过几次口头指示,他说,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呢?将来农村以乡为单位,城市以企业、机关、学校、街道为单位来建立公社。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高中或一个初中是一个公社,一个工厂是一个公社。在这些单位里边工、农、商、学、兵都有。这是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他们的指示不是凭空来的,是看到我们的社会动向,看到广大群众的要求,总结了这几年来各地方办得比较好的、发展比较快的那些社的经验,就发现了这个新事物,发现了合作化的趋向,指出了这条道路,要走公社的道路。   我们看,在河南是否有这样的社呢?在河南有不少这样的社,各县差不多都可以看见。社的规模很大,包括几十个村庄,社的集体生产搞得很好,集体生活搞得很好,有公共食堂、幸福院、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室、妇产院,有办工业的,以及其他各种文化事业。这种大社类似毛主席所说的公社,在河南可以找到很多,同志们也见过很多,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就是根据这个经验,提出发展的趋向。自从出现全面大跃进以后,尤其是在全民整风以后,公社化的趋向更是一发而不可遏止。最近发展得很快,大家有意无意就喊着走公社的道路。目前在河南全省范围内,无论在农村,无论在城市,都在经历着伟大的变化,已经走上或者将要走上人民公社的道路。河南北部新乡地区建立公社也是很快的,信阳地区建立公社也是很快的,信阳专区7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并社工作,由原来的6164个农业社,合并为现在的212个大型人民公社。信阳专区公社的规模有多大呢?有5000户的,六七千户的;小的有2000多户,大的有4万多户。固始陈永兴社4万多户,20万人口,因为这个地区有两条大渠,这20万人口利用这两条大渠灌溉,所以就合成一个大社。新乡专区原来有1万多个社,现在并成了337个社,平均4900户一个社,并社工作8月份差不多可以完成。70%的人参加公共食堂,办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妇产院、红专学校等。其他专区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和这个情况差不多,到处都有合大社的,到处都有刚才所说的集体生活组织,蓬蓬勃勃地搞起来了。   我们再看一看城市。我亲眼看到的是焦作,焦作街道上已经组织起来人民公社了,焦作居民5047户,现在已经组织起来的有60.5%,除了30%的户不能入社外(因为夫妇都是干部),没有组织起来的只占10%。12个居民委员会组成了42个社,叫做街道生产合作社。他们建立了378个小型工厂,成立了11个公共食堂,44个托儿所和幼儿园。他们的工厂组织得好,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组织得也很好。可以说焦作街道已经人民公社化了。郑州、开封和其他城市都有类似的组织,都在开始组织。郑州有几个工厂,像纺织机械厂已经人民公社化了。很多学校很早都是这样,譬如长葛一中、二中,他们在几年以来已经逐步走上公社化了。长葛一中10项事情不出校门,理发、做衣服、编筐、编篮子等,他们的学校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他们的工业、农业搞得都很好。这一次我们到新乡,看到新乡师范学院学生不但读书而且种地,谷子、玉米都有丰产;比周围的农业社种得还好,工业搞得也很好,炼钢炼铁,做电灯泡,制造盐酸、硫酸锌、细菌肥料,养猪、羊、鸡、鸭,他们还准备让学校的家属都加入公共食堂,加入生产。那么,学校也就是包括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种事业的社会生活的单位,所以他们也人民公社化了。行政机关有的准备组织,有的已经组织好了。所以,现在大家已经照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指示的方向,蓬蓬勃勃地做起来了,简单一句话,叫做城市、农村公社化,大家都走人民公社的道路。   二、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人民公社有什么特点?它和过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学校、团体、工厂有什么不同?和过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很显著的有这样几个特点:   1.社的规模由小变大。过去我们的合作社往往是百把户、200户、300户,顶多是2000户。现在不同了,5000户左右,1万户左右,现在一个社就超过过去的一个小国,超过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过去封侯,也不过是万户侯,像陈永兴社4万户,20万人,修武一个县组织一个人民公社,不过他那个社才28,000户,所以一个大公社和一个小国家一样。并且要有一个经济中心,过去的城或镇,或者新兴的城镇。   2.社所包括的经济范围由窄变广,社所包括的经济种类和各种职业人口,由狭变宽。由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变为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各种职业的人口,就是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所指示的包括工、农、商、学、兵,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民。这也可以说,原来的农业合作社不但规模扩大了,而且性质变了,由以农业人口为主,逐渐变为包括各种职业的人口。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发展了,像农村社办工业,社办文化教育事业。在城市中,学校、机关、团体的性质也改变了,过去都是很单纯的,行政机关就是行政机关,工会就是工会,职业很专一,生活很单纯,现在它也办工业、办学校、办集体福利事业,甚至于也搞农业生产,也公社化了。城市的生活多样化了,慢慢接近于农村了。所以,它包括的经济范围和人的范围也就不同了,总的说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基层组织。同志们,这个特点关系很大,作用很大。所谓农村城市化,城市农村化,学校、机关、团体工业农业化,就是整个社会起了新的变化。   3.乡社合一,实际上就是经济组织和政权组织的合一。人民公社是生产、生活的单位,也是政权的基层组织。在阶级敌人和帝国主义没有消灭以前,还是要专政的,社内也有武装组织,就是民兵、公安组织。乡社合一,实际上和巴黎公社差不多,经济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   4.人民公社建立起来以后,就进一步消灭私有制。在河南各地所建立的人民公社,自留地大家都自动地归公了。因为在公共食堂吃饭,养猪、养羊也不好养了,也要送给社,作价入股或者卖给公家。养鸡、鸭的当然还有了,老年人的幸福院组织起来以后,鸡、鸭也变成集体喂养。由于公共食堂,粮食也不在家保管了,住房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房子也很自然地要加以调整。为了居住和耕作的方便,把村庄也调整了。有的离野地很近的村庄变成了饲养院,人都搬到大村庄,大家按照共同的需要加以调整。过去私人开的荒地都很自然地归公了,甚至于公共食堂建好以后,各家的厨房也没有了,锅灶也没有了,小锅当成铁收集起来,这样就进一步地消灭了私有制,体现了毛主席所说的进一步在经济上的革命。   5.建立人民公社以后,因为社的规模很大,办的事业很多——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社会福利,需要划分经济区。因此,就很自然地走上专业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社员也可以多面化,社里工、农、商、学、兵都有,有些社员也会干农业,也会干工业,忙时干农业,闲时干工业。有些社员会教书,忙时种地,闲时教书。所以,人有专业化的趋向,也有多面手的趋向,社内事业既有分工,又有结合。   6.人民公社建立以后,生活集体化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公共食堂,人人都吃食堂,百把户、几百户在一个食堂里吃饭。封丘县应举社有千把口人吃饭,他们的公共食堂办二三年了。另外,幸福院把五保户集中了,托儿所、幼儿园把儿童集中了。这都是集体化的表现。建立人民公社以后,家庭不仅不是生产单位,而且也不是生活单位,家庭变成亲属关系了,在生产、生活上,都不构成为单位,这样,家庭对人的限制,慢慢就打破了,人的家庭观念慢慢也就薄弱了,大家真正以社为家,以国家为家,将来以全世界为家,世界为家,世界大同。所以,生活集体化的变化很大,这也就是最大的改革,这是一个社会革命,移风易俗,改变风俗习惯的一个大的措施。   7.逐步实现工资制。有许多地方的群众,喜欢实行工资制。工资制有几种办法,我看到的有两种:第一,基本工资加奖励,保证一定程度的生活,另外加奖励工资,每月评一次奖励工资,劳动不好的不给奖励。第二,固定工资,分几等。另外还有与原来社的分配差不多的形式,但是总的趋向是要逐步实行工资制。   8.实现人民公社以后,城乡更密切结合起来,工农更密切结合起来,而且很快就造成也是工人也是农民的局面,打破城乡界限,打破工农界限。   9.个个公社都是生产和学习相结合,有各种业余学校、红专学校。   那么,从它的规模,包括的内容、它的性质、它的各种制度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都可以看出和过去的合作社不同了。而且在机关、学校、团体更容易看出来。集体生产,加上集体生活,成为社会的基层单位,更和过去不同了。这个问题还没有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只凭一些现象,也可说明这些特点。   三、进一步问,这样做有些什么好处呢?也就是说,这样做有些什么优越性呢?随便举一举,就可以举出以下很多好处:   1.更进一步地解放了生产力,也可以说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关于这一点,算一个账就好了,但是现在手头还没有这个账。首先,它把妇女劳力解放出来了。在去年反“冒进”的时候,把女同志也反了一下子,反到什么地方去了?反到家务劳动、贤妻良母方面去了。组织人民公社,女同志可以得到最后解放,从厨房里面,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解放全民的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以上。另外也充分发挥了老年人、残废人以及各色各样人的劳动潜力,幸福院各色各样的人都能用上,老年人可以喂鸡喂鸭,残废人也可以做些事情,充分地发挥了辅助劳动力的作用。社的规模大了,可以专业化,也可以工农业结合,农忙的时候搞农业,农闲的时候搞工业;也可以实行军事化,劳动是按营、连、排组织起来的,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也有组织钢铁生产队的,跑几百里地,跋山涉水去炼钢铁。这样生产效率就提高了,所以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力。   2.公共积累可以大量增加。社的规模大了,积累很多,既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小社尤其是几十户的小社,简直积累不起来。有一个小社一年积累18元,干部到外边开会跑得很远,光路费花18元还多,超支了,当然办不了什么事业。大社公共积累就可以大量增加。   3.有人力又有资金,就便利于搞基本建设,像搞水利这些事情;就便利于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我们到各县看一看,就可以看到大型水利事业多半是大社搞的,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早的多半都是大社。我们这一次到焦作郊区看,有七八个社叫做机械化,我们看至少可以称半机械化,都是大社搞的。   4.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提高。组织了大社,有了力量,进一步把群众发动起来。一年半年就可以转变社的局面而且有资本办各种文化事业。   5.可以打破私有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凡是到遂平卫星社去过的同志,或者到其他建立公社比较早的社去过的同志,就可以看出趋向不同,群众思想不同。他们充满了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精神,因为他们这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私有制的残余,存在决定意识,一定会生产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养成共产主义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6.人民公社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最好的组织形式。我们的总路线不是要鼓足干劲吗?社大人多,发动起来干劲就特别大,不是要力争上游吗?力量大,干劲大,就可以力争上游。不是要多快好省吗?大社办事业就会多快好省。而且这个大社就是体现毛主席所说的工、农业并举那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也是体现大、中、小并举那一种方针的具体形式。城市工厂办大工业,社可以办小工业,社内还分大工业、小工业。所以没有公社的形式,像过去百把户,二三百户的小社,连小工业也不能办,甚至于办手工业也勉强。也是体现轻重工业并举的形式,社可以多办一些轻工业,城市办重工业,社办小型重工业,大量的是轻工业。也是体现土洋并举的形式,城市炼铁用钢铁制成的高炉,用耐火砖制成的高炉,社内采取鲁山炼铁的方法,自来风炉,不要钢铁也可以炼出钢铁。也就是体现毛主席全民办工业、全民办一切事业的最好的形式,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必须有组织路线,我们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公社这个形式来体现。采取公社的形式,不仅农民成为办工业的力量,而且机关、学校、团体都成为办工业的力量,甚至于都成为办钢铁的力量。所以,人民公社这个基层组织形式,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总路线最好的组织形式。有了这个组织形式,我们就可以很快地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点关系大得很,同志们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7.这种组织形式,也是逐步走入共产主义社会最好的组织形式,它便于消灭工业和农业的界限,消灭工人和农民的界限,它是工农业并举、城乡协作、亦工亦农,当然这个界限就容易消灭了。也便于消灭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慢慢地城市就和乡村差不多了,工厂不但搞工业,而且也搞一点农业生产。听别的同志传达,刘少奇同志在石景山参加炼钢,炼钢的工人日夜炼钢非常疲劳,如果炼钢以后再去参加一些农业生产,他就会感觉新鲜一点,对他的身体也有好处,对他精神上的作用更大,所以城乡的界限,慢慢地就消灭了。人民公社的建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就可以逐步打破了。这样办,就可以使我们工业的发展,不像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像社会主义国家头几年的情况,而是中国的工业蓬蓬勃勃地发展,全国大小工厂配合起来,到处都有,星罗棋布,使广大农村又有工业又有农业,这样的情况最适于人民的生活,最适合人民的要求。而且这样做也有国防意义。帝国主义的原子弹想炸我们的工业城市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工业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到各地的,这样就便于工业的发展,也便于消灭城乡的界限,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这个界限消灭了,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所以,这个形式也是走入共产主义社会最好的组织形式。   总的说,人民公社的建立,就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就可以保证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很快地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也就很快地打下了由社会主义进一步转入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一种形式,关系大得很,好处多得很,因此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从实际上已经得到证明,我省的人民公社蓬勃地发展,农村到处都挂起了牌于,一个社分多少大队,多少小队,这个旗帜到处树立起来了。这就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正确的见解,这个理论一为群众所掌握,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来源: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人民公社化运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