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河北省徐水县的几个主要经验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   徐水县原来是保定专区的二类县,1957年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比1952年低。他们从1957年11月起在三个月时间内,作了几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在1958年一年内使粮食产量达到并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的亩产400斤的指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徐水的经验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 在兴修水利方面   一、认真执行了“三主”方针。在贯彻执行以蓄为主的方针上,他们要在1958年汛期前完成能蓄13,000万立方水的工程,可使全县80万亩耕地每亩能浇150方水。近300水库中(包括计划修建的在内),有几座是作为小型水利工程骨干的中型水库,其余全部是小型工程,这是以小型为主,中小型结合的典型。除了一座蓄水6,000万方的中型水库需国家补助100万元外,其余基本上是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的。   二、发展了平原地区蓄水的办法。利用洼地兴修了“葡萄串”与“满天星”水库。利用村边坑塘连成水库,能蓄相当多的水,有一个村可蓄20多万方水。以灌溉渠道代替沟洫网节省了劳动力,已作工程每亩只用9方土,加上计划做的工程,每亩只需15方土左右即够了。这是充分利用现有地形节省土方的好经验。   三、明确了用水思想。尽量蓄积地上水,尽量挖掘自流泉水,作为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再打700眼机井达到“双保险”。   四、打破了本位主义。一般兴修水利工程时,都需要按受益分摊劳动工日和物料资金,在一般情况下这是需要的。徐水县为了在一年时间内基本上消灭1956年那样的水灾和1957年那样的旱灾,就采用了全县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劳动力、按先后秩序进行施工的办法,以便争取时间完成任务,这是对群众进行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精神的实际教育的好经验。 ## 在养猪方面   全县争取在春耕前达到每人一头猪,争取完成每亩万斤肥的任务。   一、饲料基本上是粗饲料,每社都有饲料加工站,县粮食局负责指导饲料工作。   二、每社都有“猪诊疗所”,每1,000头猪有一位“猪医生”,每500头猪有一位“防疫员”,三天消毒一次,设立病猪隔离圈。   三、社,队除养母猪外也养肥猪,到年底将供应国家10万头肥猪。现在全县259个农业社已有96个社集体养猪的数量超过了社员个人养猪数量,并将争取全县猪只数量三分之一成为集体所有。这样就加强了集体经济力量,是值得推广的。 ## 在领导工作方面   他们的口号是“咬紧牙关,苦战一年,争取亩产四百斤”;“加强第一线,拧成一股绳”;“统一领导、多边结合”;“三段两高潮”等等。   “加强第一线”,是把县级强的科一级主要干部派到乡去,每个乡都有五、六位主要骨干,比过去的区还强;原来的乡干部基本上放到社去了,特别加强了三类社。   “拧成一股绳”是为了贯彻党的统一领导,反掉分散主义,把县级各部门都抓起来为生产高潮服务。如粮食局管饲料工作;商业局除保证供应外还兼繁殖牲畜良种的工作;文化馆负责宣传活动;卫生院负责除四害等等。各部门都有专责,但又都集中为生产高潮服务。   “多边结合”是以生产高潮为中心把各项工作都结合起来。整风正在贯彻,已反出一批右派;三类社已整顿完,合作社账目均已公布;在运动中贯彻了做什么,鸣放什么,辩论什么的方法,克服了强迫命令;兵役工作,除四害等均已进行;干部试验田和社、队丰产田及麦田管理工作也已抓起来了。这样就克服了单打一的领导作风。   “三段两高潮”是使运动不间断,一个接一个。每一段落都有评比,奖励了好的,批判了差的,很好地运用了比较法,采用了防止自满骄傲的措施,这样就保证了干部和群众的干劲自始至终是旺盛的,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使工作不断前进,这是很好的领导艺术。   贯彻了集体领导,严格了分工负责制,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及时的推广群众新的创造。这说明徐水县委的同志是懂得“党是无产阶级最高组织形式”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   我在二月上旬到徐水县去参观了一次,感觉到以上几点经验是好的。当然,这些经验,还只是粗线条的总结,河北省委和保定地委正在进一步作系统的,详细的总结。为了及时介绍这些经验,现在先把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同志的报告推荐给大家看看。   来源:《中国农报》1958年第5期。转载于中共河北省徐水县委办公室编《徐水县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典型经验》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