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跃进之歌》序   <郭沫若>   这部《大跃进之歌》我在清样中先读了一遍,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表示着目前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也表示着诗歌生产的大跃进。   目前的中国真正是诗歌的汪洋大海,诗歌的新宇宙。六亿人民仿佛都是诗人,创造力的大解放就象火山爆发一样,气势磅礴,空前未有。   请看这几首绝妙的歌辞吧。   一挑鸳篼不多大,   修塘开堰挑泥巴。   莫嫌我的鸳篼小,   两匹大山装得下。    ——《四川新山歌》   箢头装得满满,   扁担压得弯弯,   孩子的妈妈呀,你看看;   我一头挑着一座山。   ——《湖北麻城新歌谣》   提起旱田变水田,   一担子能担两架山。   提起农业大跃进,   日头都能够摘下天。   提起前头的好日子,   肚子变成了蜂糖罐。    ——《伏牛山新歌谣》   这是多么现实,多么豪迈,多么形象化!地不分东西南北,着想差不多是相同的,这儿有着情感上的共鸣。五月尾上我到河北省涿鹿县去看那儿进行的“劈山大渠”工程,在工程地段的快报上也看到了这样一首歌谣:   扁担不长七尺三,   箩筐不大柳条编,   你甭小视这玩艺,   昨天担走两座山。   最后一句简直令人拍案惊奇。我们要说这些歌谣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结合,我看是一点也不夸大的。诗人们应当从这儿学习。   这个集子里面有工人农民的歌谣,也有专业作者的诗篇。两者比较起来,工人、农民的歌谣更有生气,更有振动人心的韵律。可见诗歌也和一切物质生产的成品一样,应该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出来。从这里便可以体会到下放政策的重要性。集子中已有一些歌咏下放干部的作品。这些干部同志经过劳动锻炼的结果,由下马而扎根,由观花而开花,可以断言,中国的文艺作品必会有在质、量双方都有所提高的大规模的丰收。   文艺的韵律是和劳动生产分不开来的。从来的民歌民谣主要表现着农业生产的旋律,今天的大跃进之歌绝大部分也产生自农村,思想内容已有极大的跃进,但在形式和韵律上的变化不很大,基本上还是七言诗的调子。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农村的电气化,我相信将来的歌谣形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革。这个倾向在工人所作的诗歌中已可以看出一点前兆。   花炮为矿山的春天开道,   五彩纸好象鲜花满地,   决心书,保证书,挑战节……   一摆摆了好几里!    ——孙友田《矿山跨上千里马》   赶吧,赶吧,快马加鞭!   让我们的轮胎赶上英国的“邓禄普”   需要多少时间?   厂长:“决不会超出四年!”   工程师:“不,只需要三年半!”   工人:“我们坚决保证三年!”    ——沈国梁《在跃进会上》   有的朋友或许会说这不是歌谣体,但我的看法是:这可能是歌谣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既成的歌谣体和旧诗词为基础的一种发展。   月下挖泥河,千担万担,   扁担儿——月牙弯弯,   咕,咕,象飞着一群大雁。   北风呼啸,汗珠满脸,   今年多施河泥千斤,   明年增产食粮万担    ——李苏卿《月下挖泥河》   这却是从农村里产生出来的歌,而韵律也差不多摆脱了固定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了。   在这里似乎显示着新诗歌的一个方向。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六日    来源:选自1958年《诗刊》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