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南农村见闻   <中共晋南地委书记处书记、李广耀>   1月28日至2月6日,我们到闻喜、运城两县跑了一圈,发现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着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严重注意。 ## (一)关于劳动力问题   春耕生产即将来到,应该集中一切必须集中的劳动力于农业生产的主攻战线。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十分分散、薄弱。据闻喜县东镇、下丁、胡张、水头和运城县西张耿、嵋阳六个公社的调查,真正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力,只占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都是老弱妇孺,质量很差。群众反映说:“赵子龙、杨宗保统统出征,女英雄穆英大搞交通,好样的劳动力七零八散,农村里尽剩下老幼残兵。”“调走的呱呱叫,留下的不成套。”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任务的完成。   劳动力到那儿去了呢?东镇等六个公社的情况可见一般:六个公社共有男女全半劳力七万二千五百五十五人,其中工业用工一万八千一百七十二人,占到劳力总数的25%(包括省专上调七千六百六十六人,县营工业调走四千九百六十四人,公社工业五千五百四十二人);非生产人员二千三百八十七人,占总劳力3.3%(包括公社文工团一百八十八人,食堂管理员一千零七十三人,管理区以上干部三百五十三人,保健、兽医、接产、邮电员二百四十六人,由不脱产农业中学生转为全脱产的正规中学生五百二十七人);服务性人员一万零七百六十四人,占总劳力14.8%(包括食堂炊事员五千五百九十人,保育员一千四百六十一人,幼儿教师四百零八人,缝纫员五百零一人,磨坊一千一百六十七人,后勤、打杂等一千六百三十七人);不能参加劳动的一万零五百八十人,占总劳力14.6%(包括产妇、产前三个月的孕妇二千六百八十六人,不满周岁的乳母四千二百四十八人,病残三千六百四十六人);饲养员三百四十六人,占总劳力4.7%;水利三千四百九十五人,占总劳力4.8%。以上共用去劳力四万八千八百五十九人,占总劳力67.3%。真正留在农业生产上的只有二万三千六百九十六人,只占到总劳力的32.7%。   一些生产队的问题就更为严重。闻喜下丁公社西坡村生产队共有九十一个劳力,但目前只有九个参加农业生产,只占总劳力的9.9%。其余八十二个劳力中,省专县社工业用十三个,保育员、炊事员等服务人员二十九个,干部、中学生等非生产人员五个,产妇、孕妇、病残等不能劳动的十七个,水库工地十六个,调县体育锻炼的两个。   不仅如此,留在农业上的劳力质量也很弱。运城县北景公社古上村生产队一百三十个劳力中,只有二十八个人参加农业生产,其中只有八个男子,而且还有四个是队长、义教、保育员和统计员。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情况呢?   第一、人民公社非生产人员和服务性人员过多。闻喜下丁公社六千六百一十六个劳力中,非生产和服务人员即达一千七百五十八个,占到劳力总数的27.3%。这个公社西坡生产队一百九十人吃饭,食堂炊事员、管理人员,挑水磨面人员即达十九人,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个食堂服务人员。许多公社都建立了四十人左右的文工团,而且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男女社员,他们不但不参加生产,而且要花大批钱购买布、戏箱和乐器,还要社里派人派车,给他们拉粮、运炭。公社和管理区的干部不参加生产的情况也很严重。   第二、工业、农业、交通、文教等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使用劳动力上需要做进一步地安排和控制。省专县社工来使用劳力,一般都超过了20%以上。农业中学转成正规中学以后,一批不脱产的青年脱离了生产。体育放卫星,也抽调了一批劳力,集中县上专门训练。各个方面都要跃进,都要占用劳力,而且都要占用强劳动力,这将不能不挤掉农业以必须的劳力。   第三、劳动潜力还很大,而劳动管理和工具改革却还没有相应地赶上去。所谓病号中,有一些病情并不大,或者已经病好而不参加劳动。食堂中大搞工具改革以后,是可以腾出一批劳力的。而劳动管理上和劳动报酬上的许多不合理现象,也影响着劳动出勤率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 (二)关于钱的问题   我们在闻喜、运城两县,发现许多人民公社在1958年的分配中,除了给社员分配了粮、棉、油等实物以外,很少或者没有给社员分配现金。按照分配预算,一般公社都应当平均分给每人十几、二十元的现金,但各个公社都没有这批现金,而只能暂时分给每人两三元、四、五元,以过春节。社干部反映:“账上算着有,实际拿不出。”闻喜东镇公社分配结果,平均每人为五十八元九角。其中除去粮食等实物折款五十元九角外,还应分给每人现金八元,共应分给三十二万余元。但社内只剩下二十万元现金,只好先分给每人五元。这个县的庙前公社今年大大丰收了,本来应分给每人二十四元现金,共应分九十八万余元。但这个社只剩下现金十万元,只好先分给每人二元五角,占到应分部分的10%。   那么,钱跑到那里去了呢?我们先看一看闻喜东镇和庙前公社的数字。   (公社金额去向           东镇公社       庙前公社)   (共收入现金            2,664,186元      1,320,273元)   (银行扣贫农基金贷款         68,468元       33,720元)   (银行扣农业社历年贷款        637,800元      338,003元)   (信用社扣社员历年生活贷款      76,175元      342,534元)   (信用社扣社员新增信用股分基金    125,630元)   (信用社扣社员农业社实物投资     97,000元)   (财政局扣税收放卫星款        72,000元       24,027元)   (财政局扣经济尾欠公债        23,839元)   (财政局扣经济作物款         184,597元)   (供销社扣棉粮子付定金        274,627元)   (供销社扣棉花超付定金        691,786元)   (扣机耕费              57,000元)   (公社非生产用款           183,663元)   (合计共扣除            2,435,555元     1,216,919元)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看出:   第一、这两个公社现金收入是很大的,东镇公社为二百六十六万余元,庙前公社为一百三十二万余元,从这些现金中给社员拿出一部分分给社员,是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应该的,并不是公社没有现金收入。   第二、各个财贸部门乱抓乱扣,是造成公社没有现金的主要原因。财贸部门在东镇公社扣走二百二十五万余元,占到这个社现金总收入的84.6%,在庙前公社扣走一百二十一万余元,占这个社现金总收入的92.3%。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具体分析、不考虑社员群众利益和发展生产,只顾乱抓乱扣的思想作风,是一种严重的分散主义倾向,已经给工作带来了很大损失。   第三、必须指出,财贸部门所扣的现金中,有许多根本不应该扣的,比如,贫农合作基金贷款,原定四年八季还清,1958年才三年六季,竟提前一年全扣了。社员个人历年生活贷款,是根本不能在公社名下一圪塔扣的。社员每人给主用社增加五元股分基金和尾欠公债,也不应当在公社名下扣走。税收放卫星不仅提前拿款,而且大于应收税款的一倍两倍三倍拿款。庙前公社历年四季度税收都是七千元左右,而财政局这次预先一下就扣走两万四千余元。据运城县汇报,第四季度税收放卫星,在各公社拿回八十六万元,其中至少多拿回二十五万元。至于社员向农业社投资的实物,本来可以由社同社员协商,在两三年内逐步还清的。信用社为了放卫星,竟把社员向农业社投资的实物折成款,作为社员向信用社的存款,又作为信用社向农业社的贷款,这次一下把现金全扣走,归还了社员。农业社历年的生产贷款,有些是并不到期的,这次也全扣走了。   第四、公社非生产开支过大,铺张浪费开始抬头。许多公社都拿出几千、几万,为文工团购买东西,搞美化、搞文教展览,订书报、买照象机、电话总机。下边是运城县两个公社这一段几项重大的非生产开支:   (项目      西张耿公社     北景公社)   (省文教展览   1,000元      3,000元)   (美化      3,100元)   (订书报     6,080元      42,000元)   (剧团设置    3,200元      3,500元)   (买电影机    3,933元      3,800元)   (参观旅差费   1,397元      1,200元)   (做工人服              9,000元)   (买电话机              3,522元)   (合计      18,710元      62,522元)   这种非生产开支,有许多是没有必要的。如北景公社五万人,就订了书报二万五千九百七十七份,平均每户两份,包括大小人口,每两一份。这个公社光电话总机就买了五个。据杨左直同志谈,芮城县仅体育训练,全县就化掉六万元。 ## (三)关于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也是当前农村工作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予以足够注意。闻喜全县467个原农业社中,每人吃粮达到四百斤以上占总农户的55%。只能吃到三百几十斤甚至二百几十斤的占总农户45%。其中有因水灾而减产的三十个社,包括五千九百九十四户。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平均每人可以吃到四百五十至五百斤,干部、群众情绪稳定的有绛县、庙前两个公社占全县总农户15%。这两个公社还可再多卖近八十万斤余粮。   第二类,平均每人可吃到四百至四百二十斤的,有夏县、横水、四交三个公社,占总户数30%。这类地区干部、群众情绪基本稳定。   第三类,每人只平均三百九十斤甚至二百九十斤的有胡张等七个公社,占总户数的55%。这类公社中,有一些管理区和生产队,可以吃到四百斤以上,有的经过工作可以吃到四百斤以上。但是有一些即便经过工作,也只能吃到三百斤左右。   问题在那里呢?是粮食没有增产吗?许多材料证明,1958年是大大增产了,一般都增产50%以上。就连受水灾的水头公社,也增产了39.1%。那末,为什么粮食大大增产以后,粮食还紧张呢?运城县临晋公社的材料回答了这个问题。   (项目    1957年   1958年  绝对增长  增产%)   (总产量   2483     3989   1506      60)   (种籽     268     572    304     113)   (饲料     133     317    184     138)   (征购     710     1535    825     116)   (人食    1335     1678    443      25)   上述数字表明,这个公社虽然1958年比1957年绝对增产了一千五百另六万斤粮食,增产了60%,但由于小麦播种量的大大增加,牲畜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提高,种籽、饲料、征购并没有按照增产60%的比例去处理,而且按照一倍以上去处理的,这样各方面一分散,便把增产部分全分光,甚至分的超过了增产部分。此外,也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粮食的浪费情况是存在的。秋收中的丢失现象是很严重的。运城猗氏公社的红薯根本没有刨,只是用犁一犁,后边一拾。所以这次反隐瞒大清查中,又从地里收回红薯八十万斤。重打了五亩豆秸,就打出四百斤粮食。闻喜沙底公社收回九百二十万斤红薯,就霉烂九十六万斤。同时,在大闹钢铁时,每人每天吃到五斤左右,在秋收的前后,一些食堂放开肚子吃饭,吃了也不上账,不算数。有些社员夏季把小麦分到家中,家中分的还未吃完就上了食堂,而且没有把未吃完的粮食交出来。   第二,隐瞒产量的问题也是肯定的。据了解,隐瞒的产量,一般占总产的3—5—7%,一般超过10%。运城猗氏公社在县委书记王希尧同志率领下,抽出50%的劳力,队长以上干部全力以赴,大干十天,找了十几个隐瞒门路和漏洞,查出粮食九十一万斤,占总产的2.3%。闻喜反隐瞒结果,水头公社占3%,下丁公社占7%,横水公社占5%。   上述材料表明,粮食是大大增产了,粮食的浪费和隐瞒情况都是存在的,但最基本的,还是开支面过宽过大。 ## (四)几点意见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劳动力、钱、粮食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三个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存在着分散主义的倾向和办社不勤俭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立即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的开展一次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教育运动,通过发动群众鸣放辩论,大力批判已经露头的铺张浪费倾向,批判分散主义倾向。   第二、建议地委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次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规定。各县(市)委对这三个问题也必须进行一次讨论,经过认真分析,作出相应规定。并且立即组织力量的逐社分析,予以实事求是地解决。   第三,解决这三个问题,应当本着勤俭办社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打主动仗,以促进和组织春耕生产运动为出发点的原则。   第四、在劳动力问题上的应当采取压、挖、兼、转、换、改、管七字办法。即大力压缩非生产人员和服务人员充分发动群众,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劳动潜力;一切能够兼办的事务尽量兼办,如食堂事务长兼供销代销员等;压缩可以不办和缓办的工业、文教等其他事业,把劳力转到农业上来;采取抽男换女,抽强换弱的办法,把各种服务事业中能够换出的强劳力到农业主攻战线上来;大力改革工具,提高劳动效率;大力改进劳动管理,提高出勤人数和生产率。总之,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劳力于农业的主攻战线。   第五、建立严格的财务开支管理制度,非生产开支必须压缩到3%以下,不得超过。开支超过一百元者,要经公社党委讨论。对于财贸部门已经扣下的款项,该退者立即退还,如不到期的贫农基金贷款,长拿的税收卫星款,社员个人的历年生活贷款等。可退可不退者,由各县决定,如公债尾欠,社员实物投资贷款等。合理者不必退还,如粮、棉预付定金、过、到期贷款等。   第六、在粮食问题上,推广运城县猗氏公社充分发动群众大清查,大清收和反隐瞒相结合的办法,普遍发动群众,开展一周彻底收打庄稼,大清账簿、仓库和反隐瞒运动。并且发动群众把夏收后未吃完的小麦交给食堂,用现金收买社员户的历史存粮,在此基础上,逐社逐队具体安排。经过这些措施,仍然吃不到四百斤者,即应予以供应,吃到四百斤以上者,一般不予供应。   1959年2月23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