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   <《人民日报》社论>   中医和中药,是祖国重要的医学遗产。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中药和疾病作斗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中药,绝大部分都是野生植物,来源丰富,价钱便宜,使 用简单,在预防和治病方面都很有实效。其中不少药材,不仅有特殊疗效,还有滋补身体的功能,因此,深为群众欢迎。全国解放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以来, 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挂帅,充分发动群众,取得了很大成绩。1960年的中药材生产培植面积较1959年增加了60%, 不少地区的人民公社,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妥善安排了中药材生产的土地、劳力和肥料,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保证了药材生产的发展。商业部门也努力组织收 购,使中药材的供应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群众性卫生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药物需要量也日益增长,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现象。为了满足人民医疗用药的需要,必须紧密配合除害灭病 的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发展中药材的生产,以便保护全体人民、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身强力壮地投入今年的生产。中药材品种繁多,产地分散,生 产季节性强,原药数量较多,因此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抓好采集、收购、运输、供应等一系列工作。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加强领导,首先是要教育种植、采集、收购、 加工、运输、供应等各有关方面的干部,充分认识药材工作的重要性,多采多运,并且注意品种齐全。因为缺少一种药材往往就会影响几种以至几十种药方的配制, 影响到某一种病或几种病的防治。其次,各种不同药材的生长规律不同,不同地区又因疾病情况不同,对药物数量要求也极不相同,因此,各级党委还需要指导有关 单位细致切实地作好调查研究工作,在党委的统一安排、全面规划下,因时因地制宜地作好生产、采集、收购、加工、运输、供应计划,互相协作,环环扣紧,步步 工作跟上去,才能切实保证本地区以及全国的需要。   增加药材供应,首先要抓生产和采集。药材生产与粮、油、棉的生产比较起来,面积小,品种杂,有些地方在安排农业生产计划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安排药材生 产,这是不妥当的。各人民公社在制定1961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凡有发展药材生产条件的地区,都应当把药材生产列入生产计划。本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多种经营”的方针,统筹计划,妥善安排生产药材的土地、劳力和肥料,有计划地建立药材生产基地。河北省易县在党委的重视和统一领导下,调查了本地药材的品 种、产区、产量和成熟时间,弄清楚了哪些药材资源集中,季节性强,需要组织群众突击采集,哪些可以发动群众日常捎带,哪些需要专业队采集,哪些需要强劳动 力采挖,哪些可以由妇女、儿童、老弱劳动力采集,然后作出全面妥善的部署,作到农、药兼顾,既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又增加药材生产和社员收入。在发展 药材生产方面,林、药结合是个好办法。中药材大部分是野生的,结合造林整地,抚育中耕,就可以种药采药,避免或减少与粮争地。对于那些需要在大田中扩大播 种面积的药材,必须按照国家计划播种;推行农药间作、套种、轮种等方法,也是节约耕地的好办法。林药结合、粮药间作、套种,既要积极推广,又要稳妥进行, 也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经试验成功后,再行推广。药材收益分配,也必须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集体采集超额奖励,工余假日和休息时间个人采集归己的原则。社员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生产的药材,应当坚持谁种谁收的方针,以发挥公社和社员生产和采集药材的积极性。   药材收购、加工、运输、供应等一系列工作,也是十分繁重的。不少野生药材,在山林中生长起来,如果不及时采集,或采集之后不及时收购,或收购之后不及时组 织运输,都会造成药材的极大浪费。药材的收购工作,应当适应不同品种的采收季节,同时要特别注意掌握价格政策。价格偏低,会影响生产队和社员生产、采集的 积极性;价格偏高,会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并将增加病患者的负担。既然药物采集多是分散的、零星的、群众性的,收购工作也就要适应这种情况,深入群众。既 要收购生产队集体生产采集的大宗药材,又要收购社员假日生产采集的小宗药材,以扩大货源。农民历来都有采集野生药材的习惯,目前更应当抓紧农忙季节到来以 前的时机,大力组织采购,并且要合理安排药材的收购和运输力量,保证医疗单位药品的需要。此外,在药材加工制作方面,既要考虑到成药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药 材原料的可能,分清轻重缓急,反对盲目经营和单纯追求产值或利润的错误观点,尤其要防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现象的发生。药品的供应工作,应本着全国一盘棋 的精神,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和互通有无,首先支援灾区,抢救危急病人。   发展中药材生产,做好除害灭病工作,既保护了人民健康,又推动了生产不断发展。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在大搞中药材生产和大抓中药材的收购、供应工作中,切实做到品种全、质量好、价格合理、医疗方便,为进一步保护劳动人民身体健康,更好地支援生产建设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