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   <黄训腾、李裕宜、王向明> ## 一   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面向农业,为农业服务,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是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一个重要内容。   重工业各个部门的产品,有一部分是在重工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流通,以补偿重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并为重工业自身扩大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这部分重工业产品是不直接依赖外部市场的。但是,这绝不能理解为重工业可以不依赖外部市场。社会再生产是个统一的有机体,重工业和其他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重工业的最终目的,决不是为了重工业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向整个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技术装备。马克思讲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变资本的流通的时候说:“不变资本的生产,不是为它自身而发生的,却不过因为那些会把生产物供个人消费的生产部门,需用更多的不变资本。”①列宁也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制造不是为了生产资料本身,而是由于制造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日益增加”②。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重工业的市场,都吸收重工业产品;其中,农业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农业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生活资料的主要部门,又是供给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原料的重要部门,因而农业是工业和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农业要吸收大量的重工业产品,以重工业提供的劳动手段来装备自己,从而成为重工业的重要市场。   我国农村拥有五亿几千万农民,是我国工业的最广大的国内市场。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③我国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也促使我国农村吸收了日益增多的工业品。农村不仅吸收了占三分之二左右的轻工业产品,而且吸收的属于重工业产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迅速增加。几年来,国家供应农村的生产资料总额,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合计为一百四十二亿元,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合计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以供应农村的动力机械为例,一九五六年为十八点九万马力,一九五七年是二十六点五万马力,一九五八年是一百零八点三万马力,一九五九年达到一百九十七点二万马力,一九五九年比一九五六年增长了九倍多。由于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落后,重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还不多。但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就预见到,实现了集体化的我国农业,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他说:“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④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农业将逐步地建立起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市场将容纳越来越多的重工业产品。因此,重工业面向农村,把农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农业为重要市场,我国重工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前途。如果看不见这个广大市场对重工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置这个广大市场的需要于不顾,单纯为重工业本身去发展重工业,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不仅是我国重工业本身的要求,也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根本路线。这条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在这条根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在实现土地改革之后,经过几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并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的实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劳动生产率很低,单位面积产量还不高。我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程度很低,还处于以手工操作为主、以畜力为主、以自然肥料为主的阶段。当然,依靠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改进经营管理、改善劳动组织、实行精耕细作等,也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使农产品产量有所增长。但在缺乏现代技术装备的条件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增长终究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迅速发展农业、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技术改革,把我国的农业生产从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改变为主要使用机械力和电力,从主要使用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改变为主要使用机器,从主要使用自然肥料改变为主要使用机制的化学肥料(包括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⑤   农业技术改革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援。只有重工业才能为农业提供实行技术改革所必需的各种机械、化肥、农药、建筑材料、燃料、动力、运输工具等现代技术装备。没有重工业的支援,农业就不可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大农业。   应该看到,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不仅为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所需要,而且是为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创造物质条件。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巩固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我国的工农联盟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彻底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工农联盟进而建立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以后,我国工农联盟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革,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又有利于发展工业生产,既有利于坚定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又有利于加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和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 二   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反映了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工业的主导作用的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呢?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针:一种是脱离农业,孤立地去发展重工业,不顾农业的负担能力,不以农业为市场;一种是发展重工业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农业的负担能力相适应,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摈弃了前一种方针,坚决采取了后一种方针。这个方针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农业是重工业依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重工业的产品的绝大部分不能用于个人消费,它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主要由农业直接提供出来,或者间接地由农业提供原料而由轻工业生产出来。   建立和发展重工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业。农业还能为发展重工业积累很大一部分资金,农业是容纳不断增长的重工业产品的市场。发展重工业需要的生产资料尽管是由重工业自身直接生产的,但不能因此认为与农业毫无关系,因为重工业为自身生产生产资料必须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为前提,没有农业的发展,重工业也无法把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来。   那么,重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又如何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呢?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是劳动手段的提供者所起的作用,也就是作为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的提供者所起的作用。重工业的这种主导作用与农业的基础作用,是根据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和职能而起的两种不同作用,它们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不能由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大家知道,社会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同运用这些生产资料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即劳动力)的结合。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农业所以能起基础作用,最重要的就在于它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提供者;重工业所以能起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就在于它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没有依靠农业维持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当然谈不到任何社会再生产。但是,在劳动力可以正常进行再生产的前提下,劳动效率的高低,则决定于劳动者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手段的数量和质量。   对农业来说,重工业的主导作用在于它提供给农业的产品是农业技术改革的物质基础。农业的技术改革,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广泛运用,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物质手段。如所周知,作为农业技术改革中心内容的机械化和电气化,都要依靠重工业的支持才能实现。   农业的技术改革与农业的集体化是密切联系的。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实行机械化和电气化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推行,必然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因此,只有在重工业的大力支援下,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革,才能真正显示集体农民支配和利用自然力的威力,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深蒂固的小农心理和习惯才能得到彻底的改造,同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重工业以农业为市场,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使农业能够充分地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使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重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革,会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的发展就可以为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粮食和农副产品,为工业输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积累越来越多的资金,容纳越来越大量的轻工业品和重工业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重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了,重工业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可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事情正像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⑥ ## 三   重工业能够提供多少农业生产资料,是由重工业已有的生产水平决定的。重工业发展水平愈高,生产能力愈大,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就可能愈多。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生产出越来越大量的现代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旧中国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基础。全国解放以后,尤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集中了很大力量来建立我国的重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的初步基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个基础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和加强,由于用于制造农业机械的金属材料已基本上达到自给,由于基本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星期四第五版工业、电力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还由于农业机械工业、化学肥料等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我国重工业已经具有比较雄厚的力量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使我国实行农业技术改革基本上具备了工业基础。   重工业的一定生产水平,固然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能够提供多少生产资料给农业,并不是由重工业的生产水平机械地决定的。在一定重工业生产水平的条件下,由于重工业内部的结构不同,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物质构成不同,由于现有生产能力所发挥的效率不同,能够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品种就有很大的差别。其中,重工业的内部结构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重工业总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在某一部门一定的总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用于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在某一部门一定的产品总量的条件下,向农业供应的产品数量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如果是为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忽视为农业服务,不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即使重工业有了较高的水平,也不能向农业提供较多的生产资料;如果是首先为了农业而发展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那么,在一定的重工业生产水平的条件下,就可以向农业提供较多的生产资料。   目前,我国重工业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问题在于如何使重工业已经形成的内部结构能够完全适应农业技术改革的需要,真正做到以农业为重要市场,为农业生产更多的更适用的各种生产资料。这就是说,一方面,必须有计划地增加对为农纺织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陈义方经济资料介绍简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纺织工业各主要行业的生产,就世界范围总的来说,有一定的发展。根据各主要国家的产量匡算,从1948年到1960年,棉纺织工业的生产约增长了五成,毛纺织工业约增长四成左右。棉织品和毛织品的产量,都已超过战前水平;仅丝纺织由于受到原料限制,恢复较慢。世界棉纱总产量,近年在1,500万件左右;棉布总产量在150亿米左右。目前世界上年产棉纱在100万件以上、棉布在10亿米以上的主要国家,有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印度、日本、西德、法国、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频繁袭击下,英、美两国的棉纺织业,战后时期一直走下坡路。英国的棉布年产量,近年已跌进12亿米以内,仅及战前(1937年为33亿米)的三分之一。美国棉纺业在战后亦是处境日蹙;近年在竭力限制日本等“低工资国家”进口的情况下,才把棉织品产量勉强维持在85亿米左右。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日本稍有进展;近年日本棉纱产量在300万件以上、棉布在35亿米以上,已超过战前水平。毛纺织业在战后的发展也很快。世界毛织品总产量,近年来已上升到25亿平方米左右。目前年产毛织品在1亿平方米以上的主要国家,依次为苏联、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西德、法国。战后,世界生丝工业生产一直不振。其原因,一是由于天然丝的部分用途已为化学纤维所代替,二是由于战后,世界蚕丝生产进展甚为缓慢。生丝产量,最近几年一直停留在3万吨左右,只相当于1938年(56,440吨)的60%。生丝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中国、苏联和意大利。目前,世界上总共约有12,500万枚棉纺锭。其中拥有棉纺设备在500万锭以上的国家,有苏联、中国及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意大利、西德,这九个国家的棉纺设备总和约为1亿锭,占世界棉纺锭总数的80%。目前,世界毛纺设备总数约有1,700余万锭。其中粗梳毛纺锭与精梳毛纺锭约为4:6。资本主义国家方面,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西德、比利时、西班牙等国。这八个国家的毛纺锭总和约占世界毛纺锭总数的70%。社会主义国家方面,以苏联、波兰的规模较大。上述各国安装的毛纺设备都在50万锭以上。目前,世界织机总数约为360万台。其中棉织机占70%;毛织机占9%;其他(丝、麻等)织机占21%。发展趋势一、原料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纺织工业的传统原料是棉、毛、麻、丝。尤其是棉花和羊毛这两项天然纤维,长期以来一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战后,纺织工业的原料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后,世界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因而大大丰富了纺织工业的原料资源。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棉、毛、丝、针织等各个行业。特别是粘胶短纤维、维尼纶纤维等,产量大,成本低,用途广,在增加纺织品产量、解决穿着问题上起的作用日益显著。1961年,世界化学纤维总产量已达352.7万吨,占世界纺织原料总产量的23%;天然纤维的比重已从战前(1937年)的91%以上,逐渐降低到77%左右。虽然天然纤维的比重在战后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国对发展天然纤维、特别是棉花和羊毛的生产,仍给予高度的重视;因而在产量的绝对数上,近年来仍有相当的增长。最近几年世界棉花年产量在1,000—1,100万吨之间;比战前约增加六、七成,比1950年也要增加五成左右。近年来,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挺坚,许多产棉国家如巴西、苏丹、乌干达、巴基斯坦、阿联等都在扩大棉田。前些年曾大幅度压缩棉田的美国,最近几年来也在竭力设法扩大对外倾销,以解救植棉业的危机,因而在播种面积方面稍有回升。1961年世界棉田面积总数约为3,450万公顷;从趋势上看,最近几年世界棉田面积在扩大。战后世界羊毛产量基本上保持直线上升状态。世界羊毛总产量(净毛),1950年为105万吨,1961年已上升到147万吨。对于蚕茧的生产,各有关国家近年也正在力图恢复。目前世界纺织工业原料构成的发展趋势是: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在绝对产量上将继续有所增长;而化学纤维在纺织工业原料构成中的地位,也将继续逐年上升。二、产品面貌日新月异,品种日益丰富。战后,随着纺织技术和化学纤维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国际市场上的需要,纺织工业的产品面貌日新月异,品种日益丰富。纺织品品种的发展,主要有:(1)在织物的后处理方面采用树脂整理、机械预缩等新技术,以改善服用性能,增进织物外观。这方面的主要课题,是解决防缩防皱问题。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流行的所谓“洗可穿”织物(或叫免烫织物),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通过树脂整理而制得的。这种织物虽经多次洗涤,仍能保持良好的抗皱性能,且兼有防缩的效果。因此,颇受消费者欢迎,自1955年以来发展极快。如美国在1960年经树脂整理的棉布和人造棉织物,都已占到各该织物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日本近年也在竭力发展这种织物,目前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已达20%左右。织物经合成树脂处理后,使用价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可提高好几成。“普通织物,高级整理”,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向。机械防缩也是战后大量发展的一种织物整理方法。经过机械预缩处理后,棉织物经向缩水率可以降低到1%以内,在防缩方面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改进织物的外观和手感,也有一定帮助。(2)广泛利用化学纤维与棉、毛等天然纤维混纺,制织各种具有新风格、新特性和较高质量的织物。近年来,在这方面突出的发展,是利用聚酯纤维(涤纶)与棉花、羊毛混纺,制织所谓“的确凉”织物。这个品种的工业生产历史虽仅三、四年,但在国际市场上已成为一个最畅销的品种:在棉的方面广泛用于制作衬衫内衣,有取代纯棉府绸之势;在毛的方面广泛用于制作夏季及春秋服装,有取代纯毛凡力丁、派力斯等传统薄型毛织物品种之势。聚酯纤维强度高,弹性好,具有抗皱、不易变形等优点;但也有吸湿率低、不易染色的缺点。采用它的短纤维与棉、毛等天然纤维混纺(混纺比一般为聚酯65%、棉花35%,或聚酯55%、羊毛45%),就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比较理想的织物。它的混纺产品包括“棉的确凉”和“毛的确凉”等,一般都具有稳定性好(经久不变形)、不起皱、易洗易干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薄织物品种。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着力发展这个产品。有的国家(如日本)采用聚乙烯醇纤维(维尼纶)与棉、毛或人造棉混纺交织,制造中低档的中、厚型织物,用以制作学生服、工作服等大众化服装,成本低廉,在服用性能上可以符合一定要求;因而销行颇广,引起各国普遍重视。(3)撇开传统的纺织工艺,另辟新途径来制造符合一定用途的新型“织物”。这方面,除了已为人们熟知的“无纺织布”在近年继续有发展外,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品种—泡沫塑料衬里织物。它是利用泡沫塑料(主要是聚氨基甲酸酯,也有采用聚氯乙烯的)与普通织物(棉布、呢绒、针织坯布等都可以)粘合(或熔合)制成的。其特点是轻柔美观,保暖性能良好。一般用作冬季服装的3/32吋泡沫塑料衬里织物,每平方码仅重3唡,而它的保暖性能却可以抵到每平方码重14—16唡的羊毛织品。特别适合于制作冬令外衣。泡沫塑料衬里织物的生产成本不高,同时,又可以节省很多纺织原料。因此,自1959年问世以来,哄动一时,已有一定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粘合牢度不理想,特别是耐干洗性能不好的问题;一些生产这种产品的国家正在进一步研究改进。除上述三方面外,还在传统的纺织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纱布结构等途径,来丰富纺织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例如,在棉纺方面发展精梳纱,棉织方面发展宽幅织物,棉印染方面发展绢网印花,针织方面发展经编织物和针织外衣等等。对纺织品的品种、花色,各国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三、加快机器设备的更新。纺织工业是现代机器加工工业中最早发展的一个产业部门。在有些工业化较早(例如英国)的国家,很多纺织企业已有上百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在发展较晚的国家,纺织企业中厂龄也有几十年了;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结构多已陈旧,生产效率较低。如英国棉纺业1950年在全部2,958万锭设备中,尚有1,927万锭是落后的走锭。直到1958年,一般欧洲国家的自动布机比重,还只占50%左右,而英国只有25%。美国纺织工业的机器设备,据他们自己1960年的调查材料,也已相当陈旧,大多数机器的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四十年。这一情况,和战后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从加强竞争地位出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纺织业,近年在产品销售困难、开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争夺市场,竭力增加了对设备更新的投资。战后,一直萎缩不振的英国棉纺业,就是在这种矛盾处境下,近年来正在大量淘汰、拆除旧设备。为了刺激纺织业的固定资本更新,美国肯尼迪政府就曾大幅度地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约有80%的纺织机器的折旧年限,从原来的25年以上缩短到15年;而棉印染设备则从15—20年缩短为12年。其他如日本、法国,近年也在竭力进行设备更新。业技术改革服务的重工业部门的投资,加强薄弱部门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按照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生产方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调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重工业的调整要与我国农业技术改革的步骤相适应,以农业技术改革的短期安排和长期规划为根据,才能使重工业产品适合于农村市场的需要,更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革。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鼓足干劲,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也要看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技术装备,数量是极其巨大的,品种是极其复杂的,而重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又只能逐步地增加。所以,我国农业技术改革既要积极地又要有步骤地进行,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把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改良农具结合起来。重工业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支援必须与这一步骤相适应,根据农业生产上的急需,当前多生产一些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要的改良农具、中小型的农业机械、排灌设备和适合于农村使用的运输工具,尽可能增产化学肥料等。同时,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增产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有步骤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更迅速的发展。   重工业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以后,把农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业为重要市场,是不是说重工业不要以现代技术装备自己了呢?重工业要装备农业,也同时要装备自己问题在于重工业把装备自己服务于什么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装备自己。如果重工业单纯为自身的发展而装备自己,把装备自己当作出发点和目的,不用现代技术改革农业,不促进农业迅速的发展,我国重工业就很难继续发展。重工业为了要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而装备自己,用现代技术装备农业,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加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为重工业本身的发展、为更好地装备自己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实现了集体化,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正在健康的道路上向前发展,这就为农业现代化、为大规模地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因而为重工业的农村市场不断扩大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①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七四页。   ②《列宁全集》第四卷,第一四三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七八页。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三七页。   ⑤《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第三三页。   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三七页   来源:196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