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除灰色人生观   <石戈>   思想改造的深化,接触到了人生观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对生活的理解,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但是只要你还活着,就有着你对生活的态度——这态度,正是由你生活目的中来的。然而,奇怪的是,各种灰色人生观的论者,却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好象已经失去了意志的力量,如同一个生物样地活着。并且有人声称,他们已完全抛弃了名利思想,达到了“四大皆空”的化境,既不贪图活着,对死亦无所惧。大有“看破红尘”、“独笑世人痴”之概。   可是,人究竟是人!他们一日也不能停息地思想着、行动着,影响自己周围的世界。不论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他们确是有着自己的目的,只不过有些人自欺欺人地隐藏它罢了。   灰色人生观和革命人生观的对立,这正是生活中的悲观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对立。而革命乐观主义则总是属于革命的先进阶级的,悲观主义恰成了世世代代没落的反动阶级的永远的侣伴。人们在生活中的这种对立的态度,正是反映了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一个将失去世界,一个将赢得世界;一个恐惧来来,一个欢呼未来;一个歌唱胜利,一个哀怨失败,……。   这是因为,对于革命的先进阶级来说,生活就是不断地战斗、不断地胜利、不断地欢乐的前进。目前,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摆脱了奴隶的枷锁后,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正以无限的朝气、喜气和豪气,迈着脚步,高歌前进。无论是在哪个建设战线上,都出现了一片欢乐的气象。生活在飞跃,世界在奔腾。全国人民正以无穷的精力,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塑造生活,塑造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红色的时代。这里,没有灰色,更没有白色或黑色。因此,人人应该红,可以红;人人应该欢乐,可以欢乐。知识分子,本来不是行将灭亡的社会力量的本身。但是,作为被消灭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者,或者是这个阶级出身的子弟,以至那些和这个阶级接近的小私有者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还没有彻底改造自己的立场以前,他们仍然会被行将灭亡的社会力量死缠着不放。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资产阶级的信条,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贯的生活目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坚信人是应该为自己的,他们一心一意地为争取自己的地位、荣誉、享受而活着。他们也曾在这世界上辛勤地学习着、劳动着,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奋斗为准则。一旦整个社会来了个天翻地复,他们站脚的基石被推翻了,他们所依仗的生活目的被摧毁了,个人主义的“雄心”被夭折了。这一切就足够把他们的理想、信念全都挤得粉碎。他们不满,他们愤怒,他们想要毁掉自己,同时毁掉这“障碍”他们发展的世界,但是他们再一次地被生活打败了。他们恨“壮志未酬”,他们恨“怀才不遇”,觉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他们既自知不能抗拒新的潮流,却又不愿抛弃“包袱”,真正投入新的潮流。一边站在潮流之中,一边又想逃逸——逃出这个他们所不喜欢的革命的现实。然而,他们又不能不居于这现实中生活。于是,有的钻进了古书堆里去“躲风”,想避免尖锐的政治斗争,带着二十世纪的厌世主义者的抑郁去向古人寻找同情和慰借,却又不能完全沉默无闻,不时从防空洞里发出一些“愤世嫉俗”之词;有的则采取了逢场作戏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有意麻痹自己,对时代的声音充耳不闻,学着唐·吉呵德式的“勇敢”,疏放不拘,玩世不恭;有的则进一步发展了腐朽的享乐主义,眼光日益浅短,“想到的只是今天的午饭——也仅仅是今天的午饭”,最大的乐趣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安乐窝”。   难道这一切,就仅仅“只是为着活着而活着”?不,他们的生活目的,只是要能够多为自己就多为自己;不管是象蜗牛式地伏在个人主义的硬壳里,还是象蛀虫式地藏在集体主义的隙缝里。而且,为了替这可耻的一点个人主义的生活空间争取道义上的“合法”,他们还偷偷地给自己壮胆说:“别人都是这样的,真正大公无私的人是没有的!”   可惜啊!事实总是和他们作对,历史老是和他们开玩笑。他们越希望别人都能象他们那样固守在十九世纪的残堡里,而一批一批的故友却离开他们跑到前面去了。他们越想用个人主义的盾牌来挡住集体主义的洪潮,而集体主义的洪潮却一浪一浪地来得更紧。他们那小小的“安乐窝”一次又一次被冲击着,而一次比一次冲击得猛,终于个人主义的堤防被冲破了,个人主义的“家底”全都被抛了出来。但是,有的家主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地不愿走出来,并且偏要挂出一块“遮羞布”,上面写着:“灰色人生观——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据说,有的人竟还加上注解:“这并不是个人主义”!   然而,灰色人生观究竟是些什么货色呢?难道从他们翻的“家底”里不已经很好的说明,不论它们的牌号有多种多样,却都是一个质地: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有一小片“利他主义”的料子!   (灰色人生观者之所以“灰”,根源正在这里!生活如要不灰,那就必须先从抛弃这个开始!)   (原载1958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来源:《批判个人主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