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水实现一项新的生产改革   <猪圈搬到田间节省大量劳力>   本报讯 河北徐水县完成了一项新的生产改革。他们在大力发展集体养猪的基础上,着手改变猪圈设在村里的老规矩,把猪圈搬到野地里。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在田 间建立了二百零九个养猪场,全县八万三千多头猪都已经搬到新猪场饲养。这些田间猪场有的离村一、二里或二、三里;也有的七、八里。   把猪圈搬到野地里这一项改革措施,是在5月10日、11日中共徐水县委全会上,经过反复研究后做出决定的。实行这一改革,可以解决养猪事业中长期存在的四项矛盾,对于发展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第一,它可以解决大量积肥和劳力、畜力不足的矛盾。徐水县今年要积猪肥两千三百四十万车,既需要往村里运土垫圈,把肥沤好后又需要再从村里拉到地内。这样 一来一去需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畜力。根据徐水县目前实际材料的统计,拉垫圈土一般的一个人、一辆车一天可以拉八车;送粪一个人一辆车一天可以送五趟。按这 个效率来计算,两千三百四十万车粪肥,连拉土带送粪,一年就需要占用七百六十多万个劳动日。如果固定专人专车,一年四季其他农活一概不管,也需要占用两万 一千一百多个劳动力和相同数量的牲畜和车辆。动员这样庞大的劳力和畜力拉土送粪,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精耕细作。把猪圈从村里挪到野外,适当地分散到地块 里,可以做到就地取土、就地撒粪。据初步估计,到秋季种麦前可以积一百二十万车肥料,能节省二十四万多个劳动日。   第二,可以解决土地肥瘦不匀产量悬殊的矛盾。徐水县共有八十六万三千多亩土地,土质较肥产量较高的只有三十六万多亩。这些地多是村子周围的近地。其余五十 万亩离村稍远的地,向来就很少上粪,产量远远赶不上村庄周围的土地。现在把猪圈适当地建立在这些离村较远、土质瘠薄的土地上,就可以做到增加粪肥改良土 壤。这对提高大面积的粮食产量,是一项非常有力的措施。   第三,可以解决发展养猪和猪只死亡的矛盾。猪圈在村内人多杂乱,传染疾病机会较多,预防也比较困难。把猪圈挪到野外,猪只设有专人管理,严格控制闲人出入,这样就可以制止和减弱猪瘟等传染病的侵袭。   第四,可以解决养猪积肥和除四害讲卫生的矛盾。消灭苍蝇、蚊子,保障人民健康,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农村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把猪圈都集中在村子里和村 边,满村到处都是猪圈,蚊蝇就会在这里繁殖孳生。猪圈挪到了野外,这个矛盾自然也就得到解决了,这对改造环境卫生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徐水县现在提出实行把猪圈挪到野外这一改革,是具备了条件的。由于集体养猪事业的发展,每个农业社都有了专业养猪管理人员和饲养员,同时每个社里也都有了 猪饲料加工厂。这样,养猪场挪到野外,饲养员和饲料加工厂随着也搬到野外,不会有什么困难。其次,农业社也有在野外建立养猪场的要求。因为自从开展农业生 产大跃进以来,干部和社员已经开始体验到了劳力和畜力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大跃进的需要,也想到了把养猪场挪到野外,节省拉土、送粪所占用的大量劳力和畜力。 城关镇炬光农业社,在今年3月间就已经把猪场挪到了离家二里多地的耕地里。中所营乡米家营农业社,也已经在离村五里多地的东北角盖了猪圈,弄去了一百多头 猪,通过就地积肥,来改造附近一带的薄沙地。   来源:1958年8月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