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食堂万年红——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公共食堂的产生和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调查组>   四川郫县红光人民公社有一万六千九百八十二户,七万五千七百五十二人,有耕地十三万四千亩。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人们赞美这一带为“天府之天府”。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普遍建立起来。一年来,这些公共食堂克服了初办时期的一些困难,越办越好,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组织社员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从农忙食堂到常年食堂   为了出工早、出工齐、多做活路,没有建立公共食堂以前,这一带就盛行吃“转转饭”:在张家干活就在张家吃饭,在李家干活就在李家吃饭,吃饭费用在换工的报酬中扣除,或者由社员带米带菜,在一起合着做合着吃。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特别是高级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了赶季节、抢时间,“吃集体伙食”、“吃劳动饭”(参加生产的社员集体吃饭)、“农忙食堂”等形式,就在许多生产队或生产小组里出现了。1958年,生产高潮一个接一个,用工量成倍地增加,劳动力紧张的现象更为突出。农忙食堂在原来的六十个高级社内都出现了。   人民公社一成立,就组织了一批劳动力上山炼钢、炼铁,建起了五十座土高炉;多种经营项目由原来的五种扩大到二十多种;土化肥厂、农药厂、砖瓦厂、化工厂、酿酒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也建立起来了。同时,在农业战线上开展了秋收、秋藏、秋耕、秋种运动,劳动力需要量增加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常年性的公共食堂代替了农忙食堂。全公社建立了四百三十二个公共食堂,这些食堂大多数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建立起来的,最大的食堂包括一百二十六户,最小的是十六户,一般是四十户左右。 ## 公共食堂“五满意”   公共食堂一经建立,就在促进生产发展和改善社员生活方面,立即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公共食堂和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立,使得占公社人口一半的妇女从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更加提高。原来根本不能出工或不能全天出工的一万七千多个妇女劳动力,摆脱了繁琐的家务拖累,投入了田间生产。1959年参加秋收的劳动力60%以上是妇女,她们能和男社员一样领取自己应得的一份报酬。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了,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生产技术进步很快;幸福管理区第十生产小队的五十四个妇女中,学会了新的生产技术的约占70%,其中学会栽秧的人占将近一半,而1958年这个小队只有三个人栽秧。   单身汉也不再为做饭吃发愁了。东风管理区单身汉江子金,在公社办食堂以前,为了多做些工分和省一些柴火,经常是一次做出两三天的饭,十顿饭中有八顿吃剩的。公共食堂建立以后,他顿顿能吃到新鲜饭菜,非常满意。   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吃得又饱、又好、又卫生。有一部分公共食堂还设了卖酒、卖烟、卖日用品的小卖部,有95%的食堂装有广播喇叭。社员劳动后,坐在食堂里,边吃饭,边听喇叭播送国内外新闻和音乐。这样幸福愉快的生活,只有办起了公共食堂才得到的。群众说公共食堂有“五满意”:妇女满意,再不缠在屋里打转转了;当家人满意,再也不愁油盐柴米了;单身汉满意,不用自己煮饭洗碗,可以一心一意搞生产了;干部满意,安排活路时不再一家一户跑了;青年人满意,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和娱乐了。 ## 风吹不倒 雷打不散   当广大群众特别是贫苦农民热烈拥护、积极支持公共食堂的时候,极少数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富裕中农出来兴风作浪,他们反对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说公共食堂:“不自由”。这些人的破坏言行激起了广大社员的义愤,群众贴出了许多大字报,赞扬和保卫自己的食堂。其中有一张大字报上写的是:“饭香菜香,举筷不忘共产党;苦干巧干,力争亩产万斤粮”。富裕农民对公共食堂不满意,讲怪话,随时随地受到社员们的驳斥。老上中农胡仲贤,有一天在田里做活路时故意问社员周玉才:“你吃饱没有?”周玉才反问胡仲贤:“吃不饱,我还能节约那样多的粮食?”问得胡仲贤哑口无言。反对公共食堂的人,不仅在群众中是孤立的,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孤立的。如双桂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的新上中农郑功品,全家四口人,他的父亲和母亲在旧社会曾经受过半辈子的劳苦生活,对建立公社以来的幸福生活体会较深,愿意参加公共食堂,只有郑功品不愿意参加,因此他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教育。   公共食堂能够办得很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是由于公社党委加强了领导,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举办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公社党委确定党委第一书记领导这一工作。各个生产队的党总支和支部也指定一个书记管理食堂工作。各个食堂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成分好、思想好、工作积极、身体健康、有一定烹调技术的炊事人员。公社和各管理区经常召开现场会议,交流经验,训练炊事员。   按照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公共食堂还实行了“包两头”的伙食供给办法,即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儿童实行伙食供给制。对有劳动能力的社员,按劳动力的强弱评定高低不等的伙食基本工分,做够基本工分的人吃饭不要钱,做不够的人需要补缴一定的伙食费。这个办法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社员积极劳动,对无劳动能力的人实行社会保险和集体互助,因而得到绝大多数社员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节约用粮上,食堂贯彻执行了“以人定量,分配到户,食堂吃饭,节余归己”的原则,做到农忙多吃,农闲少吃和保证吃饱、吃好、节省、卫生,有计划地用粮。双桂管理区的三百五十六户,一千六百五十八人,1959年8月份节余粮食一千九百九十九斤。   公社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在公共食堂建立之初,就划给食堂平均每人五厘蔬菜基地,指定了专人管理。这些蔬菜地,一年中种植几十个品种,每亩产一万多斤,既保证了食堂的蔬菜需要,又提供了大批商品蔬菜,增加了食堂收入,购买油盐酱醋都有钱了。红光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的食堂蔬菜地,除供给社员吃菜外,还供应市场三万多斤,增加收入一千二百多元。在公共食堂周围,都设立了养猪场。食堂与生产队共养了三万五千四百多头猪,比建立公社以前增加了一万二千五百头。此外,各个食堂还养了鸡鸭鹅兔。一年来公社出售给国家的猪、家禽比任何一年都多,社员的肉食量增加了,还增加了收入。   为了照顾社员生活上的方便,公社还保留了饭馆、茶馆、各种作坊和社员的小锅小灶。除去食堂吃的蔬菜以外,还分给社员一些蔬菜,让他们拿回家去做自己想吃的菜。过春节时,各食堂都举行了会餐,还分发了一些大米、猪肉和蔬菜给社员,照顾社员探亲访友的需要。公共食堂对老、幼、病、弱和产妇、孕妇做到了适当的照顾,允许他们打饭回家去吃,并为老年人和小孩做软饭。走路不方便的老弱、产妇、孕妇和病人,也可以在家自己煮饭。食堂的管理员还定期把分给他们的粮食和蔬菜送上门去。卫星管理区七十多岁的熊大娘,当食堂管理员给她送米送菜去时,很感动地说:“过去一家一户的时候,分得的粮食背不动,拿不回去,求人搬,又麻烦,现在有人送上门,公共食堂就是好!”   随着生产的大发展,公共食堂的物质力量日益增强,各项设备也日臻完善。一年来,各个食堂不只有了宽敞的厨房、餐室,还培修了不少猪圈,养了不少猪和小家禽,建立了蔬菜基地,不少食堂已开始改革炊事工具,如装置了土自来水管,自制红苕切片机、萝卜切丝机,今后还要大力开展这项工作,逐步实现炊事工具半机械化。这些,都为公共食堂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广大社员热爱集体生活,他们对食堂爱护备至,热烈要求参加食堂的义务劳动。他们白天在地里劳累了一天,夜里还自愿给食堂修缮房屋。有些社员还在食堂周围栽种了果木花草,美化食堂环境。现在公共食堂已经在社员的心里扎下了牢固的根子,他们都说:“人民公社是东风,公共食堂万年红!”   来源:原载195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