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得到改造的京剧演员厉慧良   本刊讯 厉慧良是京剧武生演员,现任天津京剧团副团长,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政协委员。解放以来,他的思想没有得到改造,迷恋于资产阶级生活,政治观点仍很反动。 ## “龙三公子”   厉慧良的父亲是重庆“厉家班”的老板。他八岁学戏,十二岁即随“厉家班”到各地演出,担任主要演员,号称“厉家神童”。他十九岁加入青帮,拜青帮头子龙纯曾为师,外号“龙三公子;二十二岁在贵阳加入国民党。他在重庆经常为蒋介石和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等演出,深得一些反动头子的赏识。 ## 由“拿饭份”到“九百五”   他参加市京剧团以前的工资比现在低得多,生活极不稳定。解放前他在重庆,最高每月收入二千斤大米,约合现在人民币三百五十元。解放初期,他在重庆市京剧团,月工资三百一十元。一九五二年他因奸污妇女被判两年徒刑(缓期执行),工资降为一百五十元。一九五四年他到上海搭班演出,欠债三四千元。一九五四年他到天津“共和社”,过年过节时业务较好,每月曾分到过千元,但更多的时候是拿不到钱,“拿饭份”,吃窝窝头。一九五六年以后,天津市京剧团定他的月工资为九百五十元。 ## 艺术上退化   过去厉慧良只在南方有名,在北方吃不开。他参加天津市京剧团以后,有了国家为他提供的极为优越的物质、人力和观摩学习的条件,一九五七年为伏洛希洛夫演出“野猪林”,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到人民大会堂演出了“火烧望海楼”,他还几次到北京为中央首长演出,从此才在全国有了点名声。但是近年来,他自以为身价倍增,养尊处优,傲气十足,闹个人名誉、权位,满足于原有的一点“艺术水平”,不练功,武功显著退步。表演上怕艰苦,不愿深入体验生活,追求形式,观众很不满意。 ## 思想上反动   厉慧良一贯不服从党的领导。天津市京剧团建团以来,六任党员剧团领导干部,都受过他的排挤。厉慧良任正团长时,对剧团党支部副书记兼副团长张庆斌(现在是团长)说:“剧团党支部的任务是对剧团的行政工作起监督保证作用。因此,你应该向我汇报党组织是怎样监督、怎样保证的。”并说:“咱俩有矛盾时你应该服从我。因为我是正团长,你是副团长。”他还威协说:“你知道,咱俩弄不好,走的是你,不是我!”他大嚷大叫“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他要排演“雷锋”,市委宣传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不合他意。他说:“天津市领导是否管得太宽了。”并说:“市的领导不一定什么都懂,他们搞政治、搞马列主义可以,搞艺术差远了。”他把剧团党员领导干部称为“芝麻大的干部也来管着我们。”“五反”运动后,他闹离团,并诬蔑剧团党员领导干部说:“我和他们不能合手,只有他们承认是阿尔加采夫(《叶尔绍夫兄弟》剧中的修正主义分子)之后,才能呆下去。”   他经常散布“艺术就是政治”的观点。他说:“没有一个有了好艺术而没有好政治的。”他还经常胡说:“我演‘钟馗嫁妹’是艺术,并无政治,但可供人欣赏,这就是政治。”   他对党的历次政治运动是反对的。经常在各种场合散布:“剧团整风、反右派搞错了!”   他不满社会主义,对蒋介石却念念不忘。他若有所悟地说:“过去我经常给蒋介石演戏,他每次都上台接见。”在这次“五反”运动中,他“回忆对比”时说:“过去给蒋介石演出,腰板硬,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现在……”   不少人看不惯他现在的优越生活。他说:“我看拿高薪、住洋房、有汽车、养小狗没什么不好。”这次调工资,评他为文艺二级,他不满,在会上谩骂:“评我八级也没意见,评我特级也应该。总之,岳飞和秦桧的看法是不会一样的。”他在对待国家、集体和关系上,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狂妄自大。他认为团内的干部是靠演员养活的,一般演员是靠主要演员养活的。他说:“人家看戏,就是来看我厉慧良,我没有你们可以,你们没有我就不行。” ## 工作上刁难   他处处和剧团党员干部闹别扭,工作上故意挑剔、刁难。例如一九五八年,剧团到朝鲜慰问演出时,因为慰问代表团的成员没有他,演出团的团长不是他,他就装病。给朝鲜人民军演《野猪林》时,中途停电,他就躺在台上睡大觉,电灯亮了,他还高声打呼噜,影响极坏。再如前年十月,剧团去济南演出,因为下火车时山东省委和山东省文化局没有负责人去迎接,又因国庆前夕联欢晚会、宴会和国庆观礼没有请他参加,他极为不满。十月二日晚间,山东省委开联欢会,原定请他演《长板坡》,他假装有病不演,并说:“官们想看戏想到我了,我不演!”去年六月剧团调整了组织机构,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干部力量,他挑剔、装病,散布流言,说他要离团、不演戏、不排戏,等等。 ## 流氓成性   他流氓成性,从十四岁起就仪仗“厉家班”的势力,随意侮辱妇女。据说:“厉家班”的姑娘,很少有幸免的。仅他自己承认,被他污辱的妇女约三十人。其中包括他的妹妹。解放后,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主要因他乱搞男女关系问题被判处徒刑两年(缓期执行)。几年来他的流氓行为仍屡屡发生。(编自河北日报《参考资料》)   来源:1964年8月14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