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闻天同志在庐山会议小组会上的发言(记录稿)   我是搞外交的,经济情况知道得很少,是外行,发言权不那么多,讲些外行话,这次庐山会议,是总结经验嘛!   一、关于大跃进的成绩,应该说够,我也赞成。说的成绩都是事实,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都有跃进,应该肯定,中国人民在总路线的鼓舞下,鼓足干劲,反对保守,解放思想,创造了许多奇迹,外国人也称赞我们的大跃进,“记录”这部分需要讲够,因为民主人士、党内外干部中对成绩估计、认识不够是有的,怀疑也是有的。   成绩是什么地方来的?是由于执行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政治与经济的结合;在物质生产中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几个举,两条腿走路,就是按比例发展。总路线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得到了胜利;大跃进的胜利也就是总路线的胜利。伟大的成绩我是感觉到也是看到的。   二、想讲一讲缺点。主要是在去年九月以后。后来还有一些,但基本上纠正了,也没有那么厉害了。这方面同志们讲得少一点,我讲多一点,这也是两条腿走路。“记录”上讲三点我也同意,但可以具体一些。如比例失调问题上加指标太高,求成太急;共产风问题上加所有制、按劳分配;除了三条,要加一条下放太多,体制紊乱。内蒙反映什么都调不动,各人搞各人的。   为什么发生缺点?这些缺点是与总路线不一致的,由于没有很好执行总路线。它多少损害了大跃进的成就,总路线的成就。   三、缺点产生了什么后果?   讲缺点产生的后果,是使我们取得经验,采取什么措施来改正缺点,不然不容易认识清楚。“记录”的一个缺点,就是在形势以后讲了读书、综合平衡等等问题。觉得一团子一团子,整个文件缺乏有机联系,原因就是对缺点的后果没有指明。   缺点产生的后果:   指标太高,求成太急,比例失调,造成很大损失。首先是钢铁指标太高,三千、二千、一千八百、一千六百五十,陆续下降。钢铁指标太高,其他指标也被迫跟着上,造成生产紧张,生产失调。片面强调钢铁作用,强调过分,元帅升账,其他让路,不是按比例发展。钢铁作用是要强调,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强调过分了就不好,而且重工业也不单是钢铁。对钢铁增产要求太快、太急,和当时的可能条件不相适合。以致一缩再缩,使整个计划定不下来,直到六月初才定下来,六月以前就是变,每次开会大批人算账,生产动荡,不稳定。比例失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还在被动。   对一九五八年粮食估计过高,也造成损失,吃用发生了问题。至于钢铁指标提高,是否由于认为粮食问题解决了,倒不一定。有些同志认为是这样,有些同志认为不是这样,是否有因果关系,可以研究。   全民炼钢,是因为指标高引起的。关于炼钢这个局部问题的得失。全民炼钢意义很大,发动了群众等等,也得到了一定结果。另方面也造成损失,不单是赔了五十亿,最大问题是七千至九千万人上山,把农村主要劳动力拿出去,把工农业劳动力分配的正常比例关系打乱了,造成农付业生产上很大损失,粮食收得粗糙,棉花收起来了,但质量很差,松香、木耳、油漆都没有。这么多人上山,是历史上没有的,空前的,但搞一件事,单打一,对农业、付业、手工业,都有影响。全民炼钢的口号不妥当,去年什么都全民,甚至全民写诗,什么都全民,就发生冲突。在炼钢这件事情上,只能是钢铁工人再加上一部分人,至于方法,不知道有没有铁矿,条件不那么清楚,就几千万上盲目上山,方法也有问题。现在冷静地想一想,一九五八年是否有其他办法来增产钢铁,我看是有办法的,八大二次会议时(五月)少奇同志已经讲钢可超过七百万吨,如果在此基础上扩大基本建设,提高原有厂的利用系数,再根据各省条件,具体计划一下,赶快搞一批小高炉,增加百把万吨,搞到八百多万吨,恐怕也是可能的。这样合乎实际,比较可行。这是我事后诸葛亮。我们承认这一运动有意义,但得失关系可以研究。有同志说大洋必须从土开始,一定要经过小土炉子,那也不一定,实际上中国钢铁工业是从大的开始,后来才提出大中小结合。当然这是局部性质的问题,只三个月。   由于指标太高,要求太急,发生了经济上一系列的问题:   (1)基建太多,大家都上马,一个指标提高大家跟上,搞太多,太大,拉得太长,现在要下马。限额以上下马的有五百多个,限额以下下马的有五千到一万个,都是半路下马,拿用银行贷款,当然这些将来还有用,但现在资金积压,材料分散,浪费很大,而且使主要的东西又完不成,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的只建成六个。基本建设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在许多地方影响了质量,浪费很大。积累与消费,基本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比例失调,造成很大损失。   (2)由于要搞这么多,招工二千零八十万人,人浮于事,假使五百万是需要的,一千五百万人就是多的,如果平均每人每月以三十元计算,光是这一项就有五十至六十亿元,这些人妨碍生产,影响到劳动生产率降低,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养了这批人,不生产价值;没有这批人,还可能生产得更好。至于县以下还有多少,那就不清楚。   (3)许多企业产品不成套。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不够和计划多变。追其根还是因为比例失调,产品有“六保户”,一下子命令生产这样,一下子又要生产那样,刚刚上去又下来,经常下马,经常压缩,使下面同志的生产困难,产品不成套,不能使用,不能实现价值,造成物资、资金积压,许多工厂流动资金已用光,向银行贷款发工资(如太原钢铁厂)。   (4)许多企业,原材料缺乏,经常停工待料,如香烟、糖、纸厂(轻工业部有个材料)纺织工业质量差。石景山钢铁厂,这样著名的企业也缺煤要停要,上海能否因为外地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调发计划而不影响生产,也靠不住。外交部到上海搞国庆十周年用的香烟,先要烟纸,给了烟纸又要香料;到景德镇搞瓷器,要给煤炭,给木箱子装。   质量下降,技术水平下降,修理也不注意,提出什么“轻伤不下火线,重伤……”,煤炭剥离、掘进都有问题。铁的含硫量太高了,搞普通机器可以,假使搞好的机器,很危险。轻工业产品也质量降低,棉织品有洞洞,有黑点,出口不欢迎,最近有德国使馆的一封信,几十万套衣服重新加工,我们出钱;煤炭到瑞士,三分之一是石头,要赔钱。到东南亚的东西装差,一下船就散掉。现在开始好转,那时粗制滥造。求速,指标高,比例失调,造成各方面很大损失。   还有第二个缺点共产风所造成的损失。农村把粮食估计过高,放开肚皮吃粮,一平二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杀鸡宰猪,生产无人负责,损失很大。牲畜损失,据山东说要若干年才能恢复。共产风在物质上造成很大损失,幸亏纠正得快,不然是危险的,主席在郑州会议上也讲过,那时造成同农民关系的局部紧张。   工农业比例失调,反映到市场上供应紧张。不仅市场,生产部门内部的供应也是紧张的,工业与农业,工业与工业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也紧张,因为失调了,不失调,那有那么紧张?不仅副食品紧张,粮食也紧张,只有这一点储备,农村根本不吃油(黄岩:中央虽有指标,安徽等地没有停止供应),城市油也减少了,肉也减少了,上海是六两,物资缺乏,人民手里货币很多,物价有些上涨,甚至有黑市。人民对这些是不满意的,当然不是严重得不得了,仇视,但是不高兴的,闲话是多的,他不和解放前对比,而是和前年对比。一件东西只差那么一点点零件,就是买不到。现在市场供应比以前好一点,但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不光是蔬菜问题,是因为失调,要同生产的调整联系起来才能解决。城乡人民手中大量货币要买东西,存款可以存一些,但总要买东西。国家没有物资后备,因为有那些劳动力没有生产价值,不能把这问题看得太简单。市场问题是整个比例调整问题,不仅是几样付食品问题,这是经济法则。自来水供应,看上去很简单,现在也紧张了,抽水马桶没有水,有的钢铁厂就因为没有水要停止生产,这些是供应关系。   在财政金融上表现出来,一九五八年结余用光了,今年上半年多收三十七亿元,也用掉了,还要发钞票,物资缺乏,货币回笼不了,造成增发钞票。财政金融不平衡,影响到各方面,经济从这里反映出来,钞票再发,问题更多一些,现在采取很多步骤,但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要解决还得有一段时间。   还有后备很不足,钢只有X万吨,粮食三百三十亿斤,一个国家后备搞得这样是紧张的。计划经济要有后备,比例经常失调,有后备就不怕。失调得太大,许多后备用掉了,现在不但要后备不用掉,还要增加后备,以防三长两短(大荒年,或国际形势紧张)。   还有进出口很紧张。出口百分之三十七,进口百分之四十七,出口少,进口多,人家完成,我们完不成,进出口平衡相差七亿元。出口的质量差,兄弟国家客气,说大跃进中这是难免的;资本主义国家名誉不好。这与整个失调有联系,不要夸大,但也要重视这个问题。   至于强迫命令,浮夸虚报所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大。虚报浮夸,强迫命令,相当发展,损失也相当大,使我们党在许多地方,在外国在人民中间的威信受到影响。现在有好转,基本上有好转,要克服掉也不那么容易,少报也是虚报。现在仍有强迫命令,如退出食堂不给粮食,要同你斗。也不一定很少。   下放太多,体制紊乱。产生了半无政府状态、半有计划状态,发展了某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破坏了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这些东西与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在国内外的信誉很有关系,苏联、兄弟国家议论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议论更多,夸大缺点,乱讲一通。所以主席说宣传问题上很被动。我们不但看到大跃进的成绩,这是主要的一面,要肯定;但也要看到缺点及其后果,有好处,使我们头脑冷静一点,更全面一点。至于各个地区,缺点的严重程度是不平衡的,由于领导不同,条件不同,不是到处千篇一律的。   四、对缺点的估计:   同意记录所说,这些缺点是局部的,是暂时的,有许多是以难免的。记录上还讲到纠正得快,这点讲得很好,有的已经纠正,有的正在纠正。这是因为中央、毛主席领导很坚强,抓得紧。因此我们有信心完全纠正这些缺点。但纠正缺点,把比例调整好,需要相当时间,可能是有些东西还看不到,如财政金融问题这次才提出来,过去就不重视;还有决定是很正确的,但是否那么一下子贯彻得好,不一定;旧的缺点纠正了,新的还会产生。   五、关于缺点产生的原因:   同意“记录”意见,主要是缺乏经验。缺乏经验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但作为研究总结经验,就不能以此为满足,应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脑子冷静的想一想,当时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当时坚持实事求是,挡住了“共产风”的人,现在证明是有的。“记录”草稿中讲到缺点的产生,部分由于主观主义,片面性所引起。这话是对的。我们研究经验的重点应该是从思想作风、思想方法上去寻找原因。许多缺点难以避免,许多又是可以避免的,今天总结经验,是为了避免今后重犯这些错误。   六、主观主义、片面性,违反客观规律性问题。对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了解有片面性,有一个时期把主观能动性强调到很高的程度,干劲很大,但不讲条件,有些过分,造成主观主义,违反了马列主义的科学,良好的愿望是好的,但要估计到实际可能的情况。好大喜功是好的,但也要合乎实际,否则将会弄巧成拙,欲速不达,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是作为接受经验教训来说的,坏事本身并不是好事,我们尽可能不做坏事。订指标不能凭愿望,想当然。冶金部过去订钢的指标,三千万吨。二千万吨都说行,结果总是不行。一千三百万吨是否行,我看也还有问题。总之,订指标要有一定的根据,我们外行,但搞业务的人应该是有根据的。   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学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领导经济要政治挂帅是对的,但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光挂帅不行,客观经济规律不能否定,只能利用它来为我们服务。经济有经济的规律,它与政治、军事的规律不一样。我们搞经济工作,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要吃亏的,我们在研究和运用经济规律上还不够,有的人根本看不起它,认为只要政治挂帅就行,甚至公开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轻视算账。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我们每一任务的提出,不能单纯看成是政治任务,一定要研究规律和各方面的平衡工作,把重点过分突出,就要使生产失调,比如建设武钢就要考虑到它与各方面的平衡,不能说武汉是战略要地,从政治上考虑一定要建设武钢,而其他条件是否适应就不加考虑。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们利用相对平衡订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我们要按相对平衡办事,大体上要有一个平衡计划。在经济上运用相对平衡,考虑到可能会突破,遇有某一方面突破,便及时平衡。保守、消极平衡是必须反对的,但积极平衡也是平衡。搞一个企业,成本、质量、数量等方面都要考虑。高产田确是高产,但所用的化肥、种子多,成本太高,就要赔钱,农民搞这种生产要破产,所以要计算。有些企业(如重工业)开始一定要赔本,但到底赔多少,要有个数,还要争取慢慢少赔,并争取早日得到利润,因此我建议记录草稿加一条“经济核算”,这并非账派,要精打细算,社会主义不计算是建设不起来的。有一个时期有不计成本、破釜沉舟的偏向。要会算政治账,一定也要算经济账,这是统一的,对立起来看是不正确的。算经济账不仅要算今年,而且要算明年,应该和算政治账是一致的。有些准备兴建的企业,如果从经济上考虑不合算,那就应该考虑重新修改决定,当然,特殊的应该例外。总之,我国是“一穷二白”,社会制度给我们很快转变条件,但目前仍是“一穷二白”。掌握的资金有限,要把钱用在最有效的地方,摊子不能过大,不能满不在乎,大少爷作风,大而化之,以为从政治上算个大账就行。现在有些工厂一招就是千把工人,满不在乎,对中央关于招工的规定不执行,现在要动员回去,这是很不好的。我们每增一个工人,都要经济核算,太原钢铁厂听说万把工人放着,要退回去,要作很多工作,这样的事是划算不来的。   主席要我们学政治经济学,我的体会是我们曾经对客观经济规律忽视,要搞经济建设,不熟悉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的特殊性,但普遍规律在我国建设中同样起作用,要使普遍规律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并求得发展,要认识、研究和掌握运用客观规律。对于政治经济学不仅高级干部要学,一般干部也应该学,要编通俗本。搞经济工作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许多东西我们没有常识,要研究它的科学根据。要搞一点事情,必须要反复试验,在人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要加以改革运用,不能随便吹,使人家看了觉得我们很外行,光用土办法蛮干是不行的。关于节约原材料,不适当的节约,搞得建筑物摇摇摆晃晃,危险之至,所以一定要经过试验,确实成功了再推广,有些东西光在试验室试验成功还不行,如活性染料我们说已超过英国,英国人说我们吹牛。上海的一百型英雄超派克,据说美国人开始很怕,后来试验过,说“没有什么,很多关键没有摸到。”并不超派克。上海造的表,走走也不行,少数五产和大量生产也不一样。“八字宪法”的原则完全正确,但程度如何,还要经过反复试验,的确比人家高明再讲不迟,但也以自己不讲认人家为我们讲为有利。   八、关于三种所有制的关系问题。刮共产风时,偏向很大,现在已经得到解决。集体所有制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它的生命力,要把它巩固下来,不要强调改变,现在是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将来要发展到公社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时间还相当长。现在要坚决贯彻按劳分配。我个人意见,取消吃饭不要钱,扩大社会保险,工资与供给部分的比例规定工资部分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现在实际上没有做到,即使作到了,工资部分还是嫌少,以百分之三十作社会保险还是嫌大。(廖鲁言:包括自己的供给)。我主张彻底一点,不缩小供给部分,按劳分配的原则贯彻不了。现在有些人把供给制,公共食堂等同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怕取消供给制就不够进步,退出食堂就不是社会主义,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是两个范畴。贯彻按劳分配,就要强调消费品个人所有制,现在农村里还多一点,有自留地,小农具,消费品个人所有制到了共产主义也是这样。对于穷和富的观点,要慢慢改变。由于劳动好,对国有贡献多,因而得到的报酬较多,生活富裕,这是光荣的,应该的。由于不爱劳动好吃懒做而致生活穷苦,那是可耻的。社会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相结合的。共产主义风格是对少数人、对先锋队、先进分子的要求,不能当作政策的根据,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满足个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没有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也建设不起来,对于这一点中央是清楚的,但在一部分干部中认识上是有问题的,他们仍想来一个拉平,批判多劳多得生活较好的人是资本主义思想等等。对这些干部要给以耐心的教育,使其错误思想得到纠正。   九、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中国社会向来分散,革命胜利后强调集中相当需要。搞计划经济不多注意集中不行。过去体制下放太多,分散主义搞得很厉害,有社会、历史、地理的根源,往往是集中很难,分散很易,毛主席强调收回,很好,我很赞成。随便招工人,银行随便用钱,这怎么行?集中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什么叫地方积极性,首先在于保证完成国家计划,至于根据地方特点需要投资建设一些项目,也要列入国家计划。地方搞点油水,在于完成国家计划后,适当地给予分成。   工业化,就是分工更细,要强调分工协作,互相依赖,这就是进步。不能各省、各区都搞个经济体系,甚至一个厂自己搞炼钢,搞机械制造,说是为了方便。结果搞得质量降低,资金积压。社会越进步,组织越复杂,越要分工协作,想简单,原始社会更简单。   工厂企业中的民主集中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是正确的。但党委讨论决定后,厂长负责这一条很重要,现代化企业的特点是生产的连续性,需要有科学的、果断的指挥,不能慢呑呑,还要讨论讨论,好象打仗一样,只能一人指挥,不能多人插手。   群众路线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创造。在群众斗争中和经济建设群众路线的特点不一样,搞群众运动怎样适应于生产的特点,有利于生产,而不要妨碍生产。我看到有些工厂里的花样很多,似乎要想把很多好事一下子都要做起来,结果搞得工人很疲倦。开好多会,休息不了,明天就出事故。玛雅可夫斯基讽刺开会讽刺得厉害,工人在这方面的精力化的相当多。大字报是否要经常贴,我看在总结工作时是可以的,但不能订指标,通宵不眠。总之,花样要精简,使工人精力充沛,有利于生产,否则搞得工人很疲劳,不利于生产,熬夜妨碍工作很大,只能在十分必要时,偶然的来一次。   党内民主作风问题。主席常说要说服不能压服,要欢迎提反面意见,要舍得一身剐,不怕杀头……等等。这是对的。但是光不怕杀头不行,人总是怕杀头的,被国民党杀头不要紧,被共产党杀头还要遗臭万年。问题还要领导上造成一种风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提意见,生动活泼,大家交换意见。“纪要”(草稿)关于形势和任务的第三部分第二小段一段话“……必须在全党干部中间提倡说老实话,提供实事求是的讨论,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一时可能有参差不齐,只要大家在实际行动中遵守纪律,那么这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允许的。应该通过真正同志式的交换意见,逐步达到一致,不要采取粗暴武断办法,不要随便加帽子。……”我很欣赏这一段话。我们当权的政党,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特别重要,我们不要怕没有人讲共产党英明、伟大,歌功颂德,怕的是人家不敢向我们提不同意见。是否提错了意见就是观潮派、机会主义、右派等等,这也不一定,决不能为了讲几句不同意见,就给加上种种帽子。如果经过长期观察,不断看他的言论、行动,证明确实是右派、观潮派等等,再扣帽子也来得及,这样对于团结干部有利,对于工作有利。总之,民主风气很重要,要造成一种生龙活虎、心情舒畅的局面,才会有战斗力。过去一个时期几句话讲的不对就被扣帽子,是怀疑派,观潮派,还拔白旗,有些虚夸的还受奖励,是红旗。真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一定可以听取反面意见,听反面意见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条件。毛主席关于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讲话,我认为是讲容易做起来难,培养这种风气不容易。我们不怕人家提不同意见,刀把子、枪杆子在我们手里。   十、缺点讲透很必要。至于说缺点正在改正或者已经改正,就可不必讲,这不对,经过这一过程,问题看得很清楚,事后诸葛亮,事后看得更清楚,深刻的经验更严肃对待,认真总结。泛泛地讲几句,不解决问题,缺点经常讲,印象才会深。对缺点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要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说了几句缺点就泄气,认为打击了积极性,那是不会的。特别对我们参加庐山会议的同志更是这样。至于有些人不怀好意,企图否定大跃进的成绩,把我们说成漆黑一团,那就要辩论斗争,也不是泄气的问题。相反的光讲成绩、不讲缺点,是否会保持积极性呢?我看不会的,因为人家不服。我们对农民检讨几句,他就高兴,积极性就提高;对兄弟国家,对苏联同志,也要讲些缺点,进行一些自我批评。马列主义者舞励积极性靠真理,现在觉得有些虚,就是真理不够,增产数字多报了,实际没那么多。马克思说过,在革命时容易办蠢事,列宁也说共产党也会经常做一些蠢事。做了蠢事不要怕讲,要讲出来,不要泄气,合乎马列主义的气要鼓,不合乎马列主义的气要泄,虚气泄掉,实气才能上升,这要有一个标准。至于说,说了缺点,就认为对成绩怀疑,对总路线怎么样,这种现象我看不会有,如果有,就要防止。总路线也是发展的,马列主义也是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不断修正补充,达到完整。拥护总路线也要批评缺点,这不是与那个算账。   十一、光明前途问题。加入共产党就是走上了光明前途,这不成为问题,对我们参加庐山会议的同志说来,这是不成问题的。我们现在有成绩、有希望、有办法,国内形势对我有利,使我们可以继续实现大跃进,因此早已是光明前途。现在的问题是要防止骄傲自满、麻痹大意。要看到问题的方面多一点,有些地方生浮肿病,死了一些人,数字虽不大,但问题是存在的,我们是乐观主义者,但问题存在也得忧虑一点。主席讲:“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对其中问题不少一句要特别重视。胜利一个接着一个,胜利本身有消极面,因为胜利容易使头脑发胀,骄傲自满,问题也就随着产生,这很值得警惕,去年大跃进容易不冷静。去年九月以后,大国主义思想表现得相当明显,对苏联不在乎,对苏联的经验不重视,对苏联专家不在话下,气焰很高。中国人过去受压迫,现在不断胜利,容易产生大国主义。不碰这个钉子,气焰还压不下去。谦虚一点,头脑冷静一点,倾听一下不同意见,苦苦想一想,我们问题在那里,总经经验,接受教训。把热锅上的蚂蚁变成冷锅上的蚂蚁。   (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到底怎么样?还要等待事实来证明,现在不要吹。农业增产是否每年都能经常增加百分之十,也要研究,要多想办法,不能骄傲。我们的发展一定比苏联快,也应该快,因为我们有苏联的帮助,有苏联的经验,把苏联的图纸拿来,把人家最新最先进的东西拿来,我们是“拿来主义”,应该快一点,速度应该高一点。加上中国人口比苏联多,天然条件比他好,中央领导坚强,能把普遍原理与具全条件相结合,有这些条件,应该比苏联的建设速度快,但究竟快多少,还要研究,还要努力。做到了以后再吹不迟,我的意见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要吹,让人家吹比自己吹前还好一些。我们有了成就,人家自然而然来研究我们的经验,去年九月以兄弟国家来我国学习经验的不少,现在不多了。)   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心内容是希望总结经验,本意是很好的。他说成绩是基本的,同大家说的一样,个别的说法,说多一点说少一点关系不大。比如“基本上证实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正确的”这话是对的,毛主席说总路线正确不正确要看十年,他说一年就基本证实了总路线是正确的,这没有什么估计不足;对于得和失的看法,他讲的是局部问题,有得有失,而且从他讲话的意思上看,是强调成绩,在这一方面有得有失,考虑一下是可以的。至于各方面关系的紧张,是具有政治性的说法,我认为要看怎样讲,在刮共产风时各方面的关系确实紧张,现在已基本好转,但是除反革命利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攻击我们外,人民内部也有矛盾,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考虑,他讲浮夸风气是从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估产过高说起,吹遍各地区、各部门,各地区、各部门情况不同,是不平衡的,他可能讲得严重一点,但浮夸风气是确实严重的,现在也不是完全解决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刮共产风恐怕也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这个问题不说更好一点。至于说“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我认为如果讲一个时期,这样讲问题不大。至于纠正“左”的偏向要比纠正右的偏向还要困难的问题,有的说容易,有的说困难,“左”的毛病我也犯过,那是盲动主义的路线错误,现在是局部问题,不是路线问题,所以性质不同,比过去纠正错误肯定容易。但容易到什么程度,还要看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抓得紧就容易,抓得松,就不那么容易。   另外,我想说一说大跃进的成绩与缺点问题,有人提出二八开或三七开,我说是九比一,但人家那样说,我们也不要生气,可以研究,并无特别坏处,三七开也是肯定基本上是好的。我们说斯大林也三七开,当然,斯大林是一个人的问题,我们问题的性质与斯大林不同。成绩与缺点是客观存在,说多说少,关系不大。我讲的缺点较多,目的是为了总路线,为了更好的跃进,并非怀疑派,有些地方可能措辞不当,外行人容易讲外行话。   来源: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翻印   · 来源:   甘肃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