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干群关系问题上陶铸书   <冯瑞祥>   [冯瑞祥,河南省夏邑县干部。陶铸认为此信反映的意见很好,并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印发全省干部。]   (亲爱的陶书记:)   有件心事,很想向您谈谈。什么心事呢?总的不外乎我们的作风,上下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些问题。   因为我是土生土长嘛!参加革命二十多年来,基本没有离本土,自然碰到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譬如说吧,过去群众见了我们都是老张老李的很热乎,真是亲如一家。如果你在某村住上一段,他们有啥都给你吃,有话就给说,什么情况,什么问题,很快跟你说得一清二楚。你遇到了艰险,他们百般地掩护你;你有了事,只要一商量,立刻就成;如果你任务完成要离开了,全村男女老幼聚集起来留你,老人拉着嘱你再来,儿童拉襟哀求叔叔别走,留呀!留不住,就给你送行,送一程不舍,再送,你坚持不移时,他们那种留恋心情,就难以尽述了,结果还是含泪而别,走呀!走,走了老远,还是各自回顾不已,直到真的看不见了,才算了事。   可是,现在就不同了,群众对我们不是那么热合了。干部下乡普遍找不到饭吃,你满腔热忱的帮他工作,他对你冷敲慢打,你叫他好好劳动生产,过好日子,他向你伸手,一要牲口,二要农具,三要吃花,千方百计使你为难。你教育他,他说,你嘴怪会说,不顶用,你满心靠近他,他对你离心离德。你同他商量工作,他明一套,暗一套,很别扭。由于这样,一部分坚强干部,还能干下去,可是另一部分干部就畏缩不前了。因此,当前干部出现七多:闹问题的多;漂浮在上,不下去的多;请假超假的多;借故逃避工作的多;要求地方化的多(回家);摆阔气的多;病号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不得不从我们本身来查一查,不说远的,就土改时期吧,我们的领导并不多啊!从上层来讲,省里一个省长(称主席),一个书记,专区一个书记两个专员,还不断到下边来,一没见卧车,二没见随从人马,我们所见到的是,破袜子破鞋破军装,腰里别个旱烟窝,一不带管架,二没有官腔,一同群众接触,就是听风向俗,不笑不说话,不加称呼不说话。可是现在呢?这些上层领导就少见了,一见就是卧车喔喔,随从数人,总到一地,也不过几个钟头,听听汇报,扯扯情况,这就算深入到底了。上行下效嘛!上级不做卧车不下乡,下级没有自行车也不下乡,不下乡便罢,一下乡满带官气,不叫官衔不高兴,不称官衔不舒服,这书记,那社长,这委员,那组长,官衔满天飞。当干部的总觉得高人一等,从而这些干部啥没学会,确学会一套异乎寻常的作风,不打扮漂亮不下乡,下乡穿的衣帽堂堂,皮鞋呱呱响,因此群众称这些干部叫“估不透”,跟群众一见面就带三分傲气,不难理解,这怎能不使群众的心同我们越离越远呢?   我最清楚的是,现在不比战时困难那!那时我们的干部,我们的部队,同群众一样的干,群众的活也是我们的活。有一年,每人种一亩地,搞的很好,除此,还给群众拉犁拉耙,打水拾粪烧锅倒灶,庄稼活应有尽有做,还不单是做,而且也把下边干部和群众都带好了。那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不嫌人家浓鼻子(指群众),不嫌人家黑灶窝”。领导都带头找穷苦人家住,所以干部比艰苦,吃苦在前的劲头很大,那里能讲漂亮呢?干部穿一件新衣新鞋,都不敢近人,人见了一说,脸上红拉的。这样群众怎能不爱戴我们呢。   土改时,我们夏邑县机关部门不多,领导和干部也不多,县政府就一个县长一个秘书,加上民、政、建、教、司法等总计不到三十人,县委机关多者不过十来人,书记部长各一人,其他是组宣干事,文印收发、会计、师务长、交通员。人虽不多,可是常坐机关的人就更少了,一个书记常带领工作队坐点。那才是真的一抓到底,像个搞工作的样子,机关搬家,把文印收发都带着,大会很少开,小会(县委会区委会碰头会)不出点,书记带头住在穷苦人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过艰苦生活;那才真是不嫌人家浓鼻子,不嫌人家黑灶窝哩。那时的书记是刘翼峰同志(现任洛阳地位书记),他有胃病。有一次因为营养不良而发作了,其爱人给他买了两个鸡蛋,他不吃。我担心他,劝了他多次,才暗暗吃下。那时的干部也学会了一套,不是别的,而是一套比艰苦深入,比联系群众好,比工作踏实,如果一遇汇报情况,你了解的不具体,领导虽不批评,脸上也灰拉的,的确感到丢人和对不起领导,那干部和群众,真是心心相连。因此整个土改运动,搞的既深且透,政策掌握的稳如泰山,基本没有什么偏差。夏邑县的干部和群众,至今一提起刘政委(当时称呼)还是赞美不已啊!   现在呢?部门多啦,领导和干部也多啦。仅县人委就设有十局两院四个科,有的局下设有科股,总共不下四百余人。这些部门的领导不算,光县长就有六个。县委六个部(组、宣、工、农、财、统)一个办公室,总共也不下一百余人,光书记就有十一人。领导多啦,工作应该搞好,群众说:“人多自靠,龙多自傲”(指光打雷不下雨)。一点不假,十一个书记没有一个真正下到农村住上一年半载,或者几个月的。咱们的口号喊的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农业。支援嘛!可能也有,可是真正的支援,我看还是从根本上来支援好些,请领导下狠心放下一大批干部来,领导亲自带领深入重点,把下边干部带一带,使他们学会工作,干部看领导,群众随干部,你不艰苦,他也不艰苦,干部劳动不带头,群众也自流。   干部下乡问题:现在已造成一个很不好的风气,“下乡不光荣,坐机关光荣”。凡是下乡工作的,一般被认为是犯错误的,物质待遇有不同,县里干部临时下乡每月补助粮四斤,区社干部二斤,由于这样,上级干部不下来便罢,一下来就不得不带来满腔官气,感到自豪。从而见了群众,也不像从前老大爷老大娘的了,而是老头老妈,呼几哈。群众称我们“官老爷”。有个军属老大娘批评我们说:“现在共产党的干部辈长了”。我想这不是群众脱离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群众太远了吧。   我认为,要想扭转上述问题,使农村政治、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非下决心不行,就像土改时期那样,县里留上一两个书记、县长,再留些助手,其他部门该砍的砍,该减的减,都投入农村,由领导带头,到困难中去,以分批搞点的方法,领导也在农村住上一年半载,丢下自行车,扛起粪箩筐。与群众同甘共苦,搞上一段,哪怕农村形势不好转,我估计:只要这样能有一年时间,农村政治、经济形势就会大变样。我们的心也就同群众的心联系起来了,一心一意,旗开得胜,哪怕粮食不过关呢!    冯瑞祥1962年3月6日   (附件(一):) ## 陶铸批示   (建勋、敏生、仰峤同志:)   此信请印发到会同志并请李玉亭同志找冯瑞祥同志一谈,代表我问他好,告诉冯:他的意见很好,省委要印发给全省干部一阅。我这次就不给他回信了。    陶铸四月三日   (附件(二):) ## 关于干群关系问题的反映   河南夏邑县干部冯瑞祥给陶书记来信一封,反映了他地自土改以来有关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兹印发各负责同志一览。    中南局办公厅秘书处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