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部分职工和居民对市场供应问题的反应   <叶世涛>   新华社上海2日讯 今年以来,上海商业部门在市场供应上先后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四十五种主要日用工业品试行凭购货券供应,在郊区农村试行农副产品综合换购,等等。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起了一定作用,受到多许人的拥护。但一部分人看到供应办法不断改变,也产生了紧张心理和不安情绪。 ## 比较普遍的两种想法   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当前职工和居民中,有两种想法比较普遍。   (一)担心供应办法多。一般顾虑是:(1)怕凭券供应商品的范围扩大,以后样样东西都要凭券凭证。(2)怕调高收券标准,有券买不到热门货。(3)怕凭券供应的办法取消,将来手里存的购货券白费了。   (二)迟买不如早买,做老实人吃亏。华通开关厂、南洋电机厂部分工人认为目前做老实人不值得。他们列举的“依据”有四:(1)去年旧日用品购买证可以买皮鞋、胶鞋,当时没有买,今天要凭购货券购买,这是“硬伤”;(2)前年上交布券,后来发的券减少,而收券商品扩大,“上了一次当”;(3)钞票存在银行里,东西涨价,等于钞票越存越少;(4)今年拿到购货券,没有早买东西,现在要买,热门货已买不到了,失去了机会。因此他们认为:“手臂长总是好,有了东西实惠,后买的吃亏。”在其他工厂和居民中,有类似想法的人也不少。少数党员、团员甚至提出:“我们究竟要吃亏到几时?” ## 不良倾向   由于上述思想的存在,近来群众中出现了以下一些不良的倾向:(1)持币待购,见东西就买,见队就排的情况比较普遍。(2)部分职工经常谈吃、谈喝、谈买东西。力生机器厂少数青工有一个说法:“吃点,穿点,棺材薄点。”诚孚铁工厂有些青年工人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是:荡马路,看橱窗,上馆子。(3)重货经币,储蓄观念淡薄。今年以来,不少工厂储蓄代办所的存款下降。虹口区上海第五机床厂储蓄所,去年12月份有存款一千元,现在只有二百元。 ## 对形势怀疑失望   部分职工群众看到当前市场供应上的困难,对国内经济形势产生了一些糊涂想法,也出现了种种怀疑,对前途感到信心不。   “困难有没有底?”这个问题在群众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少工人要干部告诉他们:“什么时候食堂有鸡有肉,要啥可以买到啥?”有人认为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是言过其实,政府推卸责任。有的提出:“苦战三年,困难越克服越多,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1957年水平?”有的干脆讲:“我们不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要能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就心满意足了。”   少数对现实不满的份子在群众中乘机散播悲观论调,恶意攻击。说什么“大炼钢铁敲门窗(指拆去铁门),大办农业喝粥汤,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毛泽东时代是吃粥时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工人也有不满情绪。如益丰搪瓷厂工人江木涌说:“现在是吃饭不饱,吃酒不醉,吃烟不给,还是从前好。” ## 基层干部的“苦恼”   当前工厂企业和里弄干部普遍感到意见很多,可是做工作的办法却很少。在市场问题的宣传中,自己缺乏本钱,理不直,气不壮,讲不清道理。有些干部说:“现在情况真是千变万化,一天一个行情,实在说不清楚。譬如牙膏供应断档,草纸脱销,面粉供应多了,精白面粉价格高了等,连我们自己也弄不清。”干部们还反映:“群众谣言不少,叫他们不要听信,不要去排队争购,但谁能担保今天讲了算数,到时候开出支票不兑现怎么办?”南洋电机厂一个车间支部委员说:“一年前叫工人不去争购汗衫、毛巾,是真正挺起腰干宣传的;后来向工人宣传买布鞋不会收布券就留一手,不敢把话讲死;再后来驳斥鞋券不能买棉布的谣言时,我是会含糊糊的;现在听到关于购货券的谣言,我再也不敢宣传了。”    来源:根据1962年4月4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