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麻城县委“麻城县人民公社当前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 一、一年来的巨大变化   人民公社化以后,在短短的一年中,就发挥了它的巨大优越性。1958年,获得了大灾大丰收。1959年,虽然遭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由于上级党的正确领导,高度发挥了人民公社无比的优越性,全县人民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及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胜前进,使全县今年农、林、牧、副、渔全面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全县今年农副业总产值共达47189232元,比1958年总收入36332531元,增产30%,粮食总产量预计可收456291048斤,比1958年总产349191529斤,增长了30.6%。由于粮食的大丰收,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粮。全县征、购任务向国家贡献了12048万斤粮食,比去年完成6720万斤(除供应的),增长79%。从社的收入上看,全县13个公社,507个生产队(两镇不在内)中,增产10%~15%的264个队,增产20%~30%的126个队,增产35%~40%的85个队,增产50%以上的32个队。由于在生产队的增产,带来了广大社员增加收入,据初步统计,全县入社农业户151690户,比1958年增收的占134773户,占入社总户数88%,增产金额达10856701元,占1958年总收入29%。特别人民公社化以后,实现了工资制与供给制的按劳分配制度,使得全县一向超支的93037户,现在再也不超支了,年年依靠国家救济的17351困难户,现在再也不需要国家救济了。例如城关“五四”一生产队720户中,57年没有实行供给制时,有570户超支户,59年实行供给制后,只有37户超支。其原因是,一户减少劳力,两户光种私人菜园,出工少。社员余佩茂家有7口人,一个劳力,56年超支25元,57年超支38元,59年国家供给他家105元,工分做了6000多分,得工资252元,共计357元,除得口粮2600斤,柴2600斤,皮棉14斤,扣了超支款38元外,还余钱26元,他喜的作了一首快板说:   共产党来真英明,他是人民大救星。   实行生活供给制,年年愁心换关心。   今日供给得到手,明天又要得工薪。   喜的夜晚睡不着,半夜起来把产生。   感谢英明共产党。谢谢毛主席大恩人。   白杲人民总结公社化后有八大变化:(1)由于大协作,在今年抗旱时,共开渠道91条,全县达250华里,抗了70座山坡,使二万多亩田自流灌溉;(2)大办钢铁时,炼铁炼人,共炼出好钢130吨,好铁150吨。通过炼钢铁涌出来炼铁、淘沙、烧炭的土专家共450人;(3)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增产35%,林业绿化面积5000多亩,共办了23个牧场,有牲畜6000多头,多种经营的收入比去年翻一番;(4)文明福利大发展,办了两座中学,20多座小学,入学儿童比公社化前增加了1000多人。实行了合作医疗,全县从死里还生共达150多人。老人进了敬老院,幼儿进了幼儿园,婴儿进了托儿所;(5)战胜了70余天的旱灾,做到了大灾大丰收,余家岗变成了余家河;(6)工业大发展,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有拖拉机9台,抽水机20部,收获机2部,公社自制轻便犁600部;(7)交通运输大发展,新修了三条公路,有汽车一台,板车400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8)农民觉悟提高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农民说,公社是命根子,又说是第三次翻身。第一次是土改,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城关人民公社也总结了公社化后有十大变化,特别在总结敬老院的优越性时,七十三岁老人张立早说:   老汉今年七十三,过去受苦又熬眼。   今天如了心中愿,胜过儿女照顾全。   穿吃不愁心里喜,毛主席恩情重泰山。   我今日到了敬老院,七十三岁胜青年。 ## 二、当前人民公社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虽然上述许多变化,但由于人民公社化后,有很多具体问题未及时处理,甚至处理了又没有彻底,因而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直接影响了人民公社的巩固,障碍着当前生产发展。究竟有哪些问题存在呢?通过鸣放的结果,综合群众意见,总出反映有以下几方面: ## (一)当前分配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方案偏低,小杂粮不计算收入。全县787个生产队中(两镇不在内),方案偏低的占128个。如宋埠野鸡岗第三队早稻380亩,实产500斤一亩,方案上有490斤。中稻1180亩,单产实际510斤,估产420斤。杂粮170亩,有收100多亩,单产80斤。方案上没有。棉花185亩,计划单产120斤,估产50斤,少估粮食133200斤、棉花12950斤。   (2)扣留比例不合理。由于方案偏低的结果,带来提存的比例不合理。如阎河管理区六个生产队,生产费实用11200元,按20%提存,只能提到4930元,少提6000多元。李家楼一中队公积金、公益金全都没有计划提存。   (3)发工资不合理:全县还有按老三包发工资的53个生产队,按面积平均发3个队,按小队平均发1个队。如福田河堰头五队,五月份发工资2000元,按180亩面积摊,每亩摊9角,下余380元作特殊照顾。三河河铺二生产队22个小队中,有9个小队工资未发到户,留作小队集中使用。二小队40多元工资,一直留到七月半大家打酒割肉吃了。此外还有六个生产队,一年未发一次工资。   (4)执行供给制不合理:全县供给标准超过纯收入的30%的有79个队,超过35%有2个队,按口粮标准供给的有11个队。   (5)实物分配混乱:全县瞒产的有38个生产队,有195个小队,共计瞒产粮食435042斤。私分粮食有27个队、193个小队,共分粮食106480斤。如乘马南岗六生产队,光瞒面积310亩,私分粮食12000斤,共240000斤。福田河两路口二生产队挖地窖藏谷52缸,共2万多斤。长岭岗8生产队,十三个党员除三个外、队长张进来的未瞒产外,下余的10个都瞒了产。从瞒产私分的形式看,全县共计有30多种。   (6)没有严格执行超产奖励制度。据统计全县有[原件留空]队未搞过超产奖励。三河河铺二生产队、9个小队,4个应得奖不奖,5个应赔产不赔。社员杨正说:“超产不奖,今后哪个积极生产?”   (7)处理超困难户不合理:三河河铺二生产队,有11户五保户,今年没有计划保。有些富裕农民说讽刺的说:“现在人民公社是生铁补锅,凭本事赚钱”。苏南冲六生产队,有137户超支,超支款4820元,有88户能扣1000多元也没有计划扣。有17户特殊困难户应该照顾的也没有照顾。 ## (二)当前财务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1)财务制度不严,造成财务混乱的有141个生产队。贪污、挪用相当严重。据初步调查,集体贪污有31个生产队,有78个小队。本人贪污122人,共贪污款9046元。城关红专三队小队长徐本法将小队的副业收入200多元私自吞吃了。   (2)保管制度不善:如阎河李家楼一生产队因保管不善,固定财产账上有犁8部,账下只有4部。耙有8阵,不见了6阵。耖子有8阵,不见了5阵。耕牛有6头,因饲养不善死了2头。   (3)错记漏记也很严重。阎河张家垸七队,银行贷款398元,会计账上没有。乘马王福店上马石生产队,去年冬播的种子肥料到今年未记账。耕牛死5头,卖了2头,吃了3头,母猪杀了2头都未记账。理发工人交来90元,应收生产的手工收入,会计都收了公积金。龟山公社,自公社化到现在,整整一周年了,还有九个生产队未建账。发生额有的记在毛纸上,有的记在墙壁上,有的记在日记上,有的甚至隔十天半月不记账。   为什么产生以上原因呢?主要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和财务计划,加上会计中的积极层少,全县1112个会计中,只有共产党员74人,占会计人数的4.6%。团员233人,占14.5%。不纯分子、伪军政人员26人,占1.6%,富农7人因而造成问题很大。贪污搞鬼的20人,金额2437元。挪用12人,据金额278元。再加上业务水平低,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就占了261人。 ## (三)在执行人民公社体制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突出表现在右倾思想十分严重,损害了人民公社集体利益,障碍了当前生产和生产队的集体所有制,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扩张了私人所有制,其表现如下:   (1)包产到户、任务分到小组。全县包产到户有8个小队,任务到小组195个小队。如龟山三星管理区原第二生产队三小队,包产到户,实际就是单干。他们的言论是:这样群众积极性高一些。这些人都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看不到群众集体劳动的优越性。白杲望花山有的生产队,把国家任务分到小队,这是实质上承认了以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把生产队当成了管理区。   (2)解散食堂。李胜总支总结办食堂有三大不好,群众总结办食堂有三大优越性。   (3)扩大自留地,缩小集体所有制。李胜二队公社化前,集体种菜80亩,公社化后,都下放到私人了。截至现在止,每人光蔬菜收入就有150元,大大超过了集体收入。六生产队社员徐可松,三口人,已收蔬菜收入250元。四生产队财经主任不干,要求在家种菜。四个月的统计,他家已卖菜80多元。并说:“我一分不做,光在家种菜,保证过好日子”。   ((4)无原则下放副业收入。中一管理区四生产队,将几年来归集体所有的竹园(大片)和集体手工业都放到私人手里去了(计4000余元)。宋埠岐亭一生产队社员周汝贵,5口人,由于收入下放过多,今年收小杂粮1000多斤,红薯1000多斤,稻谷400多斤,大小麦700多斤。私人收入大于集体收入的两倍以上。他现在根本不参加集体生产力,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根据上述问题,必须迅速贯彻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鼓干劲的指示,坚决执行按劳分配政策,正确处理三者关系,认真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分配问题   (1)正确确定扣留和分配的比例,想尽一切办法使绝大多数的社员比去年增加收入.增产队总保证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减产队也要积极组织收入,节省开支,争取大多数的社员不减少收入。根据我县情况,县委认为,大多数的生产队的扣留比例占总收入的40%,分配社员部分占60%比较恰当.有些生产队的收入大,增产多的也应该多扣一些,但以不超过50%为宜.有些收入水平较低增产不多的生产队,也可以略低于40%.生产队上交公社的积累,一般以占总收入的3%~5%~7%左右为宜。在分配中,对于劳力强、吃饭人口少,因实行供给制减少收入或丧失劳力和生活困难的,应给予适当照顾。   (2)切实作好实物分配。在搞实产量的前提下,对国家任务和生产队的留粮,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又要按国家规定要留足口粮、种子、饲料。社员在食堂吃饭,一律按人定量,节约归己。口粮指标到户,粮食由生产小队或食堂保管。粮食收到以后,要切实做到收好、分号、管好、吃省吃饱不浪费,并作好四防工作:防偷盗;防浪费;防霉烂;防损耗。   (3)坚决执行按等级发工资的按劳分配政策。生产队按等级把工资发到小队,小队按实做工分分给社员,实行多劳多得。并要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工资占社员收入的70%,供给占30%,当年收入增加当年分配,不搞跨年度收入,不预计抵垫工资。   (4)严格实行奖惩制度。认真结合三包,生产队同小队的三包,必须坚决执行,账目必须结算清楚,坚决执行奖赔制度。除特殊原因外,提倡全奖全赔,也允许多奖少赔。如果有些生产队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留足种子、口粮以后,生产队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适当奖励一部分粮食。   (5)妥善处理社员的超支问题。对过去的老超支户和社员协商,根据偿还能力,因户制宜,分月发工资,分月扣回。   (6)积极偿还国家贷款。根据偿还能力,对到期贷款、预购、赊销等,应当全部偿还。真正有灾的,能还一部分就还一部分。特大的灾害可以缓期偿还。   (7)干部补助。按上次规定执行,小队干部误工照记。中队干部定额补助。   (8)订好今年规划,作好分段、分月发放工资计划。分配年度的决算截止日期,提倡阳历年底为止,结合算账和向社员公布账目的时间,最迟不超过阴历年底止。   二)财务管理问题   建立十项财务管理制度:(1)计划管理;(2)开支审批;(3)现金管理;(4)实物管理;(5)财产管理;(6)单据管理;(7)账目公布;(8)报表;(9)移交接管;(10)奖惩。开展六好奖惩的红旗竞赛。六好是:贯彻政策,执行制度,完成任务好;合理投资增加生产各种收入组织好;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积累消费安排好;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好;立场坚定,艰苦深入,联系群众,服务态度好;敢想敢干,试验田(队)办得好;六无是账目无错漏积压;资金无铺张浪费;财产无损坏丢头;粮食无瞒产私分;人人无超支挪用;户户无超支。要求在阳历年内,彻底消灭三类队,作到勤俭办社,厉行节约。财会人员在本月底,以公社或管理区为单位,集中整风一次,达到人人实行查红旗拔白旗。   三)公布三包问题   (1)主要通过挖潜力、找窍门,作好三包落实。方法是首先发动群众算好四笔账:(1)多种多产扩大面积账;(2)低产变高产账;(3)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账;(4)开荒账。做到土地广、劳力多、条件好的队,要求夏季顶全年,一般的地区,也要拿回50%。并在定计划时,还要注意上季考虑下季、今年考虑明年,否则对增产不利。   (2)坚持保总产,执行超产奖励的政策。三包是:产量、投资、工资供给。有些生产队要求保工分也应当允许。   (3)合理安排。以小队为单位,实行作物连片,这样对抗旱、灌溉、生产都是有好处的。   (4)大力贯彻“八字宪法”,认真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做到深翻0.8~1.2尺,每亩下200~300担底肥,全部南北行条播,播幅0.6~0.8尺宽,箱宽3尺,沟宽0.8尺。   (5)成本核算问题。大力加强生产队的领导,克服无计划开支,每当开支一笔钱,要考虑用多大的成本,应收回多大的代价,作到少投资,多收益,养成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勤俭空气。   五)正确执行人民公社的政策问题   (1)原产量包到户,任务分配到小队的生产队,要向群众说明情况,迅速收回来。   (2)原强迫群众解散食堂的,通过召开群众会,向社员做检讨,在积极领导、坚持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下,把食堂迅速地恢复起来。对个别暂时不愿意加入食堂的,也应当允许。   (3)对无原则扩大自留地和下放过多的副业收入,通过教育群众,算好帐,与群众协商好,自愿退出,以免影响生产。作业也不能放的太多。前段社员×了的算收入了,今后群众愿意交出来的也应当收回来。   六)作好以上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各公社党委书记、各管理区总支书记,一定要亲自作好试点,取得经验,及时召开现场会或训练班的形式,进行全面推广,使社员懂得政策,认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各公社、管理区专管分配的班子和会计辅导组的干部要教育社员,热爱人民公社,热爱国家财产,保卫党中央,保卫总路线,保卫人民公社,积极搞好分配,厉行节约,办好和巩固人民公社。    1959年9月19日   · 来源:   湖北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