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宁乡花明楼大队1959年粮食产量调查报告   <陈鼎新、姜攀桂>   (前面有缺页)进行了冬耕,粮食带头,五业同时跃进。全社牲猪也养得很好。广大社员在党的领导和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正在以移山填海的决心和冲天的革命干劲,为争取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打基础。   花明楼公社今年粮食大大增产的事实是千真万确的。但究竟增产了多少?说法不一,公社党委会报是粮食产量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而有的队干部和群众说是翻半番。根据我们的了解,翻一番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全社原早稻平均每亩产420斤,中稻平均亩产650斤,完全可靠,最主要的问题是原报一季晚粳平均每亩产1049斤,双季晚粳平均亩产780斤,红茹平均亩产(折谷)750斤,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如花明楼大队炭子冲生产队(是原报产量最高的队)全队592亩田土,原报平均亩产1288斤,我们调查摸底实际只有668斤,与原报相差620斤,这其中原报早稻、中稻产量是没有出入的,主要是晚稻出入很大,晚粳189亩,原报亩产1250斤,我们摸底只有508斤,相差741斤;双季晚稻182亩,原报亩产985斤,我们摸底只有400斤,相差585斤,晚秈59亩,原报亩产1050斤,据我们摸底只有327斤,相差723斤;红茹60.35亩,原报亩产3100斤(折谷),我们了解实际只有750斤,相差2350斤。   花明大队共田3190亩,今年粮食产量187万5100斤,与该队原报318万5056斤相差131万斤,该队原报平均每亩产粮食1200斤,我们了解亩产627斤,其中早稻亩产410斤;中稻亩产690斤;一季晚粳原报1250斤,实际只有490斤,双季晚稻原报1200斤,实际只有400斤。   根据我们重点摸底的产量情况来看,五九年粮食产量比去年虽然没有翻一番,但增产的幅度仍然是很大的。炭子冲生产队,59年粮食产量,在58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增产8万多斤(占27.34%),单位面积产量在去年亩产547斤的基础上,增产到642斤(增17.36%),59年粮食亩产在三包590斤基础上,超产52斤(占8.81%),比今年计划产量超产7%。   花明大队,今年粮食总产在去年140万斤基础上,增产44万斤(占31.43%),单产比去年实产增加14.63%,比今年三包产量超产11.96%,比今年计划产量超产1.13%。   按照我们调查的产量,就花明大队的生活安排算了一笔帐。花明大队今年粮食总产量188万斤,除去完成国家征购428540斤(实际已入国库456600斤),留足种子11万斤;饲料16万斤,口粮(每人按480斤)101万3765斤,还能储备15万4700斤,每人平均储备70斤。过去该队是统销,去年统销51万斤,同时征购还有8万斤未完成任务,今年不但征购超额完成,统销不要,而且还有一定储备,这个事实说明,花明大队今年粮食大增产,的确是空前未有的。   以点看面,我们计算全公社今年粮食总产在去年的基础上,亦约增加15-20%,单位产量每亩平均约650-700斤,是比较可靠的。我们这次摸底虽时间很短,但是对产量的调查,却采取了很多的办法:首先我们是从总结59年粮食丰产经验和生活安排入手,与社员一道参加生产,从生产中听取群众(主要是三部分人)的反映,同时,并进行了小型的田间座谈,个别访问,临田察看、查看毛码、具体算账、事先肯定成绩,并由远而近、由浅而深的进行动员,解除部分人思想顾虑,反复说明报实产量的意义和目的。其中最可靠的根据是按各作业组分丘收割晚稻的毛码簿进行计算,因此,我们认为这次调查产量,基本上是可靠的。为了更好地证实这个产量情况,我们并抄录了一个生产队晚粳分丘产量毛码数附表如后。   为什么原报的粮食产量会出现与实际不符而且相差很远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大致有如下原因:1.一季晚粳和双季晚粳刚刚收割完毕,大部分还没有晒干;红茹也还未收完,到底能收多少干谷,底子澄得不清,因此在上报产量时,即大体的估计了一个数字,并没有完全过称;2.今年晚稻确实比去年好得多;3.个别干部(队干部)对上报产量的认识不一致,说是报鼓劲数字,跃进数字,高一点报能鼓干劲,反正国家不多购,冒什么问题,加上听到全县粮食产量平均是亩产1100斤,而花明楼公社是全县搞得好的公社,又是刘主席的故乡,报低了不象样。以上思想虽然出于个别人的意图,但却是全社产量报得不实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省、地、县委好几个现场会议在该社召开以后,有的干部更产生了一股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了不起,今年粮食冒问题了,如该社党委书记王定国说,“我社目前带来的新问题是粮食冒得仓装”,据我们了解,事实并不是他说的这样,并不是没有仓放,而是谷未晒干,没有入仓。我们认为这种骄傲情绪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并且,在当前生产上,有的队也有一些重于形式的现象,如大路边上的出工人数多,生产搞得好,而山头冲尾的地方出工人数较少,生产也搞得差一些,至于在粮食安排上,还是抓得很紧,目前一般平均每月是33斤,34斤,35斤,部分食堂还节约了粮食,如花明楼大队就节约了1.5万斤,生活也安排得比较好。    陈鼎新 姜攀桂59年11月18日   (附:生产队产量调查表两分。)   · 来源:   湖南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