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剑河县1958年农业大跃进工作总结 ## 一、对一年来农业大跃进的估价与认识:   今年实在是变了样,全县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照耀下,以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日以继夜地搏斗,而使今年的农业生产战线上也和钢、铁一样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创造了高额丰产的奇迹,粮食总收获量205298577斤,比57年粮食总产8140000斤增长218.9%,其中水稻收获面积124331亩,总产量为142980650斤。玉米种植面积9310亩,总产467816斤。红苕收获面积48541亩,总产57864420斤(4折1),小米收入面积6494亩,总产865863斤,洋芋收获面积4442斤,总产1276386斤,其他杂粮收获面积18994亩,总产183442斤;其他经济作物与油料作物也大大地增加,今年农业总收入将达到17927102斤,为去年的1008%。   这一辉煌战果: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以及省、州委的正确指导与全党同志和全民在一起,拿出冲天干劲,排山倒海之势,愚公移山的决心与大自然作斗争所得来的。这样的奇迹带来了积极重大的意义。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在国际上给美帝国主义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压倒了帝国主义。在国内来说,驳倒了怀疑派和粉碎秋后算账派。无论是怀疑派与秋后算账派,当我们正在搞跃进时,他们说我们吹夸,说我们“实现千斤粮”那是千万办不到的。有的在当“事后诸葛”,这样的人不仅是党外,而且在党内也不是个别的,今年一系列运动中,他们一表现观望,畏缩不前,有的还说:“你们粮食完成了2亿,我钢铁也能完成10万吨”,也有的说:“你们钢铁完成10万吨,我们粮食也能完成每亩一千斤”等语。在接受任务时,在群众的压力下,勉强地说:“保证完成”,但背地却说:“我说不行便不行,不信以后看吧!”在农村中的富裕中农也是如此,他讽刺我们积极分子与贫农,说我们“吹大炮”,所有这些都在今年丰收铁的事实下说服了,他们也看到群众的干劲;使之改变原来的态度,靠近党与人民,转消极为积极,这是一项思想领域的胜利。   条件论与习惯论:现在也占不住脚了,今年开春,我们说要搞“千斤粮,提前实现40条纲要,这一伟大的口号,贫农和下中农,我们党内优秀的同志是积极拥护,一年来总没有松解过,硬是苦战要实现我们的理想。如返皓乡党支书杨通调同志为了实现计划,在今春领导群众搞水利,因被炸而双目失明,可是伤好后,眼看不见,摸着也干。象这些事迹很多了。可是有一小撮人,他们总不赞成这样做,其理由是:我们地区高寒,田多劳力少办不到,也有的说:40条纲要是10年才办到的,一年想办到那能行,连个机械也没有,真做到那才有鬼。就是说条件不具备、物资基础差,不能办,的确我县确实是一个高寒贫穷的山区,生产条件也差。但是地区、条件基础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今年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赤手空拳也使今年获得了高丰产,这就是证明了地区是要人来改变,条件、基础是人们来创造。等待、条件基础那是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一事实不仅教育了全党,而且教育整个干部与群众,使条件论,基础论已经失去了场地。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上级党教育我们说“事在人为”这一真理   通过今年的农业大跃进,在每个浪潮中还考验和锻炼了我们的干部,全党的同志更加坚强,党的组织更加巩固,如潘溪区芳武党支部,他们在运动中按照党的政策,经常地上党课,开展党的生活,学会了领导群众,又如大洋乡的女乡长张兰芝,他自己掌握合沙社,5个自然寨、半夜还到群众中传达党的指示,在领导生产中,开会上坡,现场参观,又教会了群众,自己也参加了生产。在今年8、9月大搞钢铁时,全乡干部(排以上)都抽去搞钢铁,他领导着一伙妇女,把秋收抢得一乾二净,这样的同志多,也同时培养了许多新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其中有248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187青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壮大党的队伍。   其二、在经济上,大大地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也大大地改变全县的面貌,生活显著地提高,全县收到这么多的粮食,扣除公粮990万斤,余粮3110万斤和种子饲料1037万斤,储备粮25000000斤外,尚余125928577斤,全县每人平均1383斤粮食(其中稻谷6948065斤每人平均稻谷763斤)。收入上来看,全县总收入17927102元,比去年增长1008倍。从纯增产部份8502102元中按3.7开社员分配是74.806.306元,每人平均822元,这样解开了群众怕不够吃的历史包袱,也逐渐增加了公社的物资基础,也就促进公社的巩固,社员的社会思想意识大大的增强,今年在农村群众的心情是无比的兴奋,有的这样唱:   稻满场来谷满仓,   颗颗谷子象金黄,   自古难比今年好,   感谢恩人共产党。   潘溪社员唱:   八月里来桂花香,   往年收入不比今年强,   吃饱穿暖日子到,   幸福生活万年长。   (群众的干劲也更加足了,所有这些都给明年的生产大飞跃创造了条件,也为着社会主义建成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 二、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今年为什么获得这样的丰收呢?无非是:   第一、坚决彻底执行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透过深入宣传教育,使群众提高认识,把总路线形成了群众的要求和行动,拿出总路线作为准绳,经常地对照各项工作来进行评比,掀起大鸣大放大辩论的高潮,无论是坡上、工棚、田间家里,到处都是鸣放园地,通过评比鸣放辩论,来树立先进,举起红旗,激发社员的生产情绪,使之越搞越带劲,搞起人人争红旗,家家争光荣的新风气,如今年插秧时,上菜园的张先武、杨正英两娘子互相争光荣,儿子说:母亲插秧的质量差,不该戴光荣花,母亲说,儿子不该当模范,互相证比,比的质量、比数量,看那个作得合乎多快好省,结果两个都评为模范;也同时对不合乎质量的进行辩论,批判其资本主义思想,指出方向,掀起学习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作法上是生产到那里,鸣放园地跟那里,中心工作是什么、鸣放辩论内容也就是它。经过辩论使群众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同时透过鸣放开展红旗竞赛,评出红旗人、红旗营、红旗连、红旗排、班,白旗营、连、排、班等,也有的评出上游、中游、下游的。营、连、排、班、人。上游的带上红胸章或袖章,中游的带上黄的胸章和袖章。下游的带上白的胸章,对生产推动很大,如深耕时新柳的青年突击队被评为白旗后,下午连晚饭不吃饭重新翻工,晚上就把白旗送出去,马大营新三队原来三类苗很多被插上白旗,评比后社员说,保证三天送出白旗,结果两天突击,全队五十多亩田都追上一次肥,薅了一道,秧苗逐渐转绿,又插上了红旗,后来该队的谷子就获得了丰收。透过评比,对经常被评为白旗,甘居下游的进行了辩论,大大地推动了生产,使生产任务均能超额和提前完成。相反的有的地区总路线贯彻不透,没有走好群众路线,没有开展评比运动的,今年的生产就显得不突出,生产不带劲,如观摩社今年就有1000担田没有播上秧,插了的也管理不好,增产不多。   第二、把整风运动进行到底,一年来的工作都用严肃的整风态度来进行的,特别是去年以来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这是今年获得粮食战线上胜利的有力保证。我们全党同志与全体干部群众向资产阶级右派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思想领域上首先获得胜利,在党内清除反党反人民的资产阶级右派。共计县级的四名,区级的三名,在县委中清除潘光荣、吴胜高两个以民族利益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和潘万发阶级异己分子,保证了党的纯洁,增强党的团结,与发挥了战斗作用,对有严重右倾和右派的言论进行了辩论和批判,计有七名,其中进行党纪处分三名,在农村清除乡一级的十六名,随着各项运动,在大跃进中对动摇不定,有严重右倾情绪的白旗干部,从思想上来拔掉资产阶级白旗,只有白旗拔的坚决,红旗举得高高的,运动就能胜利地进行。如三区的支书刘廷芳老白旗,在四大运动中是畏首畏尾,秧插不下,拔了之后,选出舒连英(女)当上了支书,结果工作跟上来,群众生产情绪高,也不闹粮了,观摩社委书记童连清不深入群众,不贯彻县委决议,经过拔掉之后,群众在秋收中深耕运动都搞得很好。这一年共拔掉了区级的五人;重点辩论的县级四人,区级三人。南哨区原来工作老是扛白旗,经过从上而下的整顿与辩论,首先是辩论了区书,拔掉了二个区委,两个党支书,四个乡干之后,县委又派常委马绪田同志去亲自领导,工作大有转变,面貌一新,节节胜利,势如破竹,由白旗转为红旗区。从这些事实来看,群众的觉悟是高的,只要我们将任务理由给群众讲清楚,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今年从县至区,层层抓住了坚决拔白旗,树立红旗的这一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听上级的招呼,使生产战线跃得有劲,粮食战线就打胜仗。   第三、坚决执行水、深、肥、密、种、管、害、工这八条宪法,深入地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县实现6化。   1、首先在去冬和今春,全县以70%的劳力以移山倒海之势掀起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水利运动。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使之在全县基本实现水利化。共灌溉面积65000亩,其中较大工程有摆尾、鸟交沟工程,平岑3堰塘和岑松防洪工程,摆尾工程长达40华里的横山玉带平岑防洪工程削开150多公尺的候子山,使洪水通路,保证了灌溉,在今春的旱象长达2月多之久,我们就同样地插上秧,作到无雨保丰收,大雨不成灾。   2、大量的积肥,改变瘦田为肥田,抓住这一条按照本县梯子田,远田运输困难,这一点搞猪牛圈大搬家,拉牛上山积肥。在开始群众思想也是不通的,怕山上有大猫,夏天蚊子多,煮灶用水不方便,这些顾虑,经过算用工账,节约劳力账,开展辩论,在群众思想认识有了提高的基础上,才上坡起圈,就地积肥。这样不仅节约了劳力,提高工效,增加了肥料,而且也把田坎割争,防止了虫鼠灾害,也大大地节约了木材,一举二得,全年经常在坡上的牛计有12400头,单这一项全年积肥714240000斤。还有临时上坡积肥的牛4800头,积肥276480000斤,共计节约劳力892210个。其次大搞土化肥,全县原来小社215个,社社有肥料厂与固氮菌厂制造固氮菌肥料与颗粒肥料,硝酸钾等,到10月为止共计造出的固氮菌8600000斤,代替农家肥860000000斤。再之大量地搞农家肥和土熏肥,搞猪牛圈大翻身。全年共积得肥料总合274亿斤,每亩田平均173785斤,大大地改良了土壤,增加农业作物的养份   结合搞肥料的同时,大量地训炼土壤化验员,计249个,深入田间作土壤的化验工作,并且首先交会党的支部书记同志,懂得技术,全党全民懂得土壤的性质,并按各种不同性质的土质,来栽培作物,采用石灰、石膏、地沃来改变酸性土壤,仅半年中就施石灰15万斤,从而使土壤变酸性为中性。   3、大搞密植,实现三角从植法,全县水田120000亩,其中密度达30000窝以上的29574亩,密度每亩达20000-30000窝的67001亩,密度达200000窝以下的23425亩。为了全县推广好3角从植,我们还组织了密植能否增产的大鸣大放,前段统计大字报就有856张,对那些认为密植不能丰收,要化糖壳的保守思想,采用了往年密植增产的事实,使其提高认识,对那些有严重抵触思想情绪进行了辩论。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还组织了2580多的人现场参观会,并且具体教会些些人员,还从中挑选一些思想进步,有插秧技术的专门作技术指导,在任务中途发觉有些不合乎朝夕规格的组织了辩论,重新进行翻工,有些早栽达不到密度的还进行补兜,共计补兜的就有35259亩,为了保证质量,还规定插秧员每人带一根插秧板,按照尺子来进行。   4、搞良种普及,全县选择本地良种共达540000斤,并且实行密布,这些种子中主要是本地的小红脚、麻谷、马尾谷、迟谷、棒棒谷等以及原来引行的贵阳谷、广东谷、八百粒、东方红,这些种子全部经过了盐水选种,与小苏打侵种。这样使秧苗健壮,生育期好。   5、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秧苗开始分裂时,全县就普遍地进行追肥,消灭三类苗,及时薅修,前后追肥薅修三次,有的达四次,经过半月的突击,使之全部转青,先后将16211亩三类苗全部转青。同时正当禾苗茂盛时,还普遍打一次六六粉。七月间在南明等地发现虫害之后,立即组织,搞大协作进行扑灭,也不致于蔓延,以保证了增产。   (6、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大量创造与改良工具,大搞滚珠轴承,全县据不完全的统计,共创造工具34580件,其中马车1439件,牛车5028件,人力车13237件,其他28093件。在这些工具中把16020件安装上滚珠轴承,为实现这一措施,我们建立了64个小型三匠合一厂,与63个滚珠轴承厂,抽出劳力1844人专人来进行创造,县还组织了三次的经验交流会来开展技术革新工作。由于技术上的大变革,大大地节约了劳力提高了工效,如潘溪单在今年的秋收,使用车子来往提高效力五倍多,一部车一天就运3000斤的谷子,全县计算一下,共节约劳力共1890000个。使之今年在秋收运动中抽出25000人去搞钢铁之后,尽管是劳力缺乏,秋收运动同样进行。)   7、在组织领导方面,(1)上级党精神县委及时地进行贯彻宣传与动员工作。使党的政策能及时地与群众见面,在动员上尽量地做到动员面广,全县先后召开五次两千人的动员大会,使党的政策及时与群众见面,另一方面还组织了现场会议,全县先后组织了大小现场会议254次,人数达8960人,现场参观交流经验。不少的地方还组织了俱乐部通过话剧、快板、山歌来宣传贯彻政策。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来及时将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   (2)领导方法上,书记亲自上阵,全党动手,办公室下乡,审干肃反搬到农村,兵役干部参战,工农商学兵一齐来,同时15个县委均深入农村,划片包干,一套人马搞先进社,一套人马搞落后村,抓两头带领中间,同时组织四个检查团四十八人分到各区,参加检查验收帮助下面指导运动。   (3)层层搞试验田,县区乡共有干部249人,搞试验田的164人,其中县级8人,区级15人,乡级干部141人,共搞试验田230亩,其中水稻929亩,其他粮食作物91亩,在试验田中摸取经验指导生产。   第五、用三化的姿态来搞好生产运动,全县在四月份前完全执行车间领导的作业法,根据各种专业分出农业、林业、工业来,专人负责领导,从六月分之后搞大兵团作战,全县共建立3个团,24个营,157个连,512个排,以军事化生产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来突击生产,在生活上实行集体化,共建全集体食堂789个。在生活福利上建立托儿所415所,幼儿园4个,娃娃组789个来解决妇女的困难,使广大的农村妇女摆脱了家务劳动而投入社会劳动,这是很大的变革,特别是我县占了70%以上的少数民族妇女,过去只是搞家务,今年的大跃进,全部投入生产。全年共节约劳力87000个工,这样大大地推动了生产。   我们抓住上述几项工作,依靠全党和全体群众,特别是我们的基层支部,发挥了支部的保垒作用与战斗作用,这样使今年粮食生产大大地丰收,并超过了历来的水平。   · 来源:   贵州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