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黄岗地委转发姜一同志给省委的报告   (各县委:)   现将姜一同志给省委的报告发给你们,希认真研究执行。    中共黄岗地委1959年4月8日   (任重、延春、辛初同志并省委:)   黄岗县的五级干部会议,经过了解公社体制、分配兑现和整顿干部作风等三个思想高潮,进入安排生活,从而顺便解决粮食问题,组织生产高潮。   在安排生活、讨论粮食规定时,小队长一级的干部,普遍提出要求把食堂也和公社体制一样“权力下放”,把大食堂因地制宜划小,从生产队领导,下放为生产小队领导。   许多大食堂,也是在刮“共产风”时,并生产队集中起来的。当时,干部认为越大越好,越平均越“光荣”,小了不象样,说什么大了好开会,干部力量集中,出工一致,节省粮食、人工。现在看来,群众意见很多。有的食堂过于集中,100--130户的,吃饭人数六、七百,生产和生活均很不利,他们反映说:“有的一天吃饭跑三趟,为的饭吃饱,跑来又跑去,下雨天老婆婆、小孩一吃饭就发愁,实在感到有意见。”   由于办大食堂,合并了很多小垸子,小垸子闲下来,搬往大垸拥挤,老小一室,很不方便。这样的大食堂,浪费也很大,原来认为办大食堂可以节省粮食,看来并不是 这样。他们说,以往分户吃饭,一家大小,吃稀吃干,均有安排,一家人吃饭,总是婆婆、妇女们把干饭让给男人劳动力吃,早、晚、忙、闲,均有不同。过去平均每人口粮450斤都能够吃,现在办起大食堂,大家都拼着吃,生怕吃亏,本来只吃半斤的人也可以吃到12两,因此每人平均550斤也不够吃。特别是大食堂不好管理,人来客往,漏洞很大。有的人还把饭端回家吵夜饭、喂猪、喂鸡。   本来办公社“一平二调三收款”,使群众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东西,尤其是粮食就有顾虑,不愿意交出来;办大食堂吃粮食那样浪费,便引起群众的紧张心理。他们说,有许多群众,对大食堂还是“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各存戒心,怕垮台。社员手中还存有分的粮食,小队也有一部分“小家当”,都不愿拿到大食堂来打“平伙”,反而大吵供应,谁也怕自己吃了亏。基层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划小食堂,大家认为,这样做,一则,把基层组织(生产小队)和食堂统一起来,可能更好地 适应生产;二则,回村居住,吃饭不跑远路,生活方便;三则,食堂小,好管理,吃稀吃干,可以因人因季合理安排,可以堵塞漏洞,避免浪费;四则,小队和群众手中能端出一部分存粮,可以解决一下当时粮食紧张状态(至少可以缓和一下)。如上巴河公社竹陂寺管理区,这样做了,效果十分良好。原来大食堂停伙,现在小食堂都有粮吃,干部的腰杆子硬了,群众的劲头大了,生产面貌也变了。   上巴河公社竹陂寺管理区这样做了效果很好,该管理区共有2,660户,10,260人,原有42个食堂,最大的100多户,小的也有四、五十户。为了办大食堂,曾经把300多个垸子合并为100多个,空下将近一半。开始还没有什么意思,一两个月后,就吵起粮食来。这个乡是余乡,57年粮食总产820多万斤,征购330万斤;58年总产1,100万斤,实际征购350万斤,虽然种子多留、口粮多吃、浪费,但也不致不够吃;可是,各小队不但欠下征购任务50万斤,还要供应粮食60斤。特别是在“一平、二调”,四处粮食告紧之时,闹得更凶,多数食堂相继出现停伙、挣饭等现象,只有9个小食堂比较平稳。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干部工作劲头不大,有的队长开了“小差”,外流劳力达914人,产量一度受了影响。   当时,小队长、群众中曾反映过这样一些意见,三中队有一个贫农社找着分支部书记说:“食堂办小些保险饿不死”。张家大垸有个叫张牛子的社员七天不出勤,小队长向总支书记说:“食堂大了管不住,要是以往的小队,他一刻也滑不过去。”可是,当时还刮着“共产风”,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也没有理睬他们的意见。   上月二十四日以前,县委会为贯彻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开过两次广播会,二十四日总支集中一百多干部学习政策,又分片召开了三千多人的群众大会进行宣传。并放手发 动群众提了六十多条意见,其中反映最为突出的是食堂问题:⑴经常吃不饱,挣饭、停火;⑵吃饭来回跑二、三里,生产下地不便;⑶垸子集中,人口拥挤,中队胡家垸病了38人;⑷ 食堂占用的房子和二千多件家具,无钱无言。干部群众积极要求搬回各村办小食堂,许多干部联名申请、总结,三中队队长陈树章说:“分开后保证三条:把食堂办好,生产搞好,听社里的话”。特别是原来就有些隔阂的小队,更是迫切要求,如张家大垸食堂,三个小队以往就不大和睦,合成一个食堂后,小队长谁也不管,食堂里停停吃吃,出勤率只50%,工效很低。群众反映“再不分就要出大问题!”一说要分小食堂,有些贫农,自告奋勇的来承担小食堂的工作,十生产队三小队贫农社员徐金城,60多岁,队长肖保华问他:“把食堂分小了谁来领导?”他拍拍胸:“我来领导,不信试试?看有粮食吃没有?”这个队有了贫农社员张炎山,带着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来找总支书记,他说:“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你放心,分小食堂不会垮”。   群众要求分小食堂,主要在于解决粮食问题,不过当时大家都没有公开承认有粮。三生产队粟树垸76户,分食堂时只有70斤米。事后,总支书记问队长陈树章:“这点粮食你不着慌?”他说:“不慌!”又问有粮食吗?他嫣然一笑。通过提高觉悟,他们风趣地说:“这叫乌龟吃荧火虫,各人心里明白!”小队里都有些粮食,都不愿拿到大食堂里来吃,开始大家还想吵吵闹闹等政府供应,以后实在肚子憋不过,又不愿公开拿出来,只好吵着“分小食堂”,说什么“伙着吃亏”。“分小了可以自己想办法!”总支当时也没有盘根究底,反正有吃的,不吵供应也就罢了,我也不向你要,你也不向我要,两头里明白。   总支根据大家的反映,同意把食堂分开,搬回各村居住,全管理区将原来42个食堂分成93个(还计划再分11个),基本上一个小队一个食堂,每个食堂20至30户,有的一个队办两个。把食堂和生产基层组织统一起来,既有利于生产,指挥自如,又便于管理食堂,广大群众热烈欢迎,这个措施不到两天的时间,都搬回了原村,各小食堂马上立起炉灶,比集中时不知快多少倍。特别是贯彻了“分级管理,权力下放”的政策后,各方面立即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全管理区每个食堂都是二稀一干,最差的,思想仍有顾虑的也是稀饭。县区乡干部初到小食堂吃饭,头两天吃稀的,第三天就会没得吃。问他们吃到接麦差多少?都说:“差不多”、“差一 点”、“工作可以克服”、“多种点代食品呗”,大壤大叫的口气变了,粟树坡食堂80多人,分食堂时只分到30斤粮,吃了十多天还有干饭吃,书记问驻在这里干部陈绍章:“你们30斤粮真经吃”,他笑着说:“拿出1,500多斤,还有1,000多斤,据说另外还有一些我不大清楚,全管理区初步估计已拿出了4万斤粮食,可是从已吃粮食的情况推断,不止这个数。最近只有一个小队找总支打电话说,将来还得供应点。这个落后队,据说还有一些另外的原因。”   第二,干部工作积极了,群众的干劲大了。外流的劳力只有七、八十个没有回,人心安定。二中队二小队长原来闹得不工作,现在大早起来带群众出工,全队的水田每亩都下了七百担肥。全管理区原来出勤只22人,现在达到4,450人。工效也大大提高,据十三个队调查,工效有一倍的有七个队,提高半倍的有六个队。   第三,生产面貌大大变化。原来全管理区有1,092亩边田远地无人要,现在都争着要,还开了282亩荒。六中队16亩远地原来说好话送给董家嘴,现在又说好话要回来,并且认工、认种、认肥。全管理区9,200亩早稻已积肥540万担,秧田搞了一半,还做了120万营养钵。丢失的农具、耕牛也清理回来,生产跃进的劲头也来了。党员马启炎感慨地说:“奇怪!上次来县开会食堂没有粮食吃,前天回去吃小食堂,还有干饭吃!”   看来,各小队群众就手中还有一部分粮食,虽然各地情况不一定都像竹陂寺一样,只是多少不同。若能把大食堂划小,很可以解决一下问题,群众满意。我们认为,这个意见很对,应该把“划小食堂”作为“分散管理,权力下放”的一部分,食堂均由生产小队统一领导。在沿江平畈地区的大垸子,可以一个小队20--30户一个食堂;丘陵地区,垸子分散,一个小队可以分二个、三个食堂;大山上也允许三、五户一个食堂,这些食堂仍是由小队统一领导,这是有利生产的。我们相信,再通过进一步贯彻分配政策,转变干部作风,处理遗留问题,实行“三兑现”,把粮食任务定下来,觉得多卖奖励,群众卖粮奖励,群众节约食堂的餐票可以兑现,可以回家吃饭(要限量)等办法后,情况会更好一些。   以上报告,当否?盼示。    姜一1959年4月7日   · 来源:   湖北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