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清水县委关于生活安排、人口外流情况的电话汇报   一、 粮食安排:   (1)全县十三个公社,四百六十二个基本核算单位,六万三千一百四十九户,农业人口三十万一千四百六十四人。经过两条道路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摸清了粮食底子,核实了产量。全县1959年粮食产量经过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核定,平均单产为二百九十一斤,总产为三亿九千九百八十二万斤,比1958年增产18.2%。全年口粮留量八千九百九十八万二千另四十三斤,每人平均二百九十八斤。从1959年7月1日到1960年1月底平均每人已经吃了二百一十斤,从2月1日到6月底,每人平均实有粮食八十八斤。   (2)截止2月15日,生活已经安排好的有四百二十七个核算单位,占核算单位总数的92.4%,五万四千九百一十五户,占总户数的87.1%,二十六万四千七百九十八人,占总人口87.8%。共安排口粮两千六百七十四万八千二百一十六斤,除去已经吃了的(此处三字辨认不出)实有粮食每人平均九十九斤,每人每月平均十九斤十两。(供应粮在内)。   (3)安排不下去的三十五个核算单位,占核算单位总数的7.6%,八千二百三十四户,占总户数的12.9%,三万六千五百五十六人,占总人口的12.2%。现有粮五十三万八千另六十七斤,每人平均十四斤半,其中除四百八十二户,一千九百一十二人,能够安排到6月底,其余的只能安排到2月底,这些单位共缺粮二百三十万斤。   (4)已开始的国家全部供应和部分供应的有一百七十八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38.5%,占需要供应的二百二十二个生产队的80.1%,两万九千七百二十九户,占总户的56.5%,占需要供应的三万六千一百六十户的82.2%,十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人,占总人口的46.4%,已供应粮食八十六万一千二百四十斤,每人平均六斤。(每月最低的口粮标准是十五斤),生活安排不下来的三十五个生产队中:   (一)富裕中农掌握领导权,生产没有搞好,或因斗争不深不透,产量没有核实的有二十二个生产队,占62.8%,四千七百七十户,两万一千六百三十七人,粮食播种面积九万二千七百八十五亩,总产量一千一百八十三万另三百另三斤,平均亩产一百三十斤,有的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产,如黄门公社阎川黄湾、郑川等四个生产队,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一千二百三十七亩,产量减少十五万二千一百七十三斤。   (二)因受自然灾害或基建占用土地而减产的八个生产队,占22.8%。一千四百户,六千三百七十九人,播种面积两万七千八百三十五亩,总产量三百七十五万九千五百七十斤,因受灾减产三十五万八千另七十三斤,如新化公社土门生产队粮食播种面积四千一百二十二亩,总产一十七万四千九百三十六斤,其中有三千六百三十亩连受雹灾两次,减产十万另另二百七十斤,占12.9%。城关公社菜湾生产队,粮食播种面积四千四百五十二亩,总产量六十九万六千七百三十八斤,其中被洪水冲走水稻八十亩,小麦五十亩,并有二百另七亩春小麦生了红病,一百一十五亩荞麦受了雪冻,修铁路、基建占用土地二百九十三亩。以上共减收十三万九千六百九十八斤。   (三)征购负担不平衡,有畸轻畸重现象的五个生产队,占14.4%,有两千另六十四户,八千六百四十人,粮食播种面积四万三千另另七亩,总产量四百八十九万七千二百九十三斤。如黄门公社长谷生产队,59年征购任务完成四十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七斤,比1958年增加84.7%。   根据上述情况,目前采取的措施是:   一、采取调上来汇报,派下去检查的方法,认真检查粮食安排,县委于十三、四两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吸收六个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着重检查粮食安排,人口外流,浮肿病和人口死亡情况。十四日会议结束,确定了五个重点地区,抽调二十名干部,组成五个工作组,由县委常委和委员负责,吸收公社党委书记、部份总支书记、工作组长,支部书记参加。十五日深入各公社传达县委会议精神,检查生活安排情况,同时组织生产队互相进行检查。   二、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除对已安排好的四百二十七个核算单位,加强节约用粮和计划用粮的教育外,并对未安排下去的三十五个核算单位抓思想、抓斗争、抓教育,切实安排好生活。   三、依靠群众,千方百计,全面安排,采取“精、粗、付”的办法,按照不同队的定量标准,分别达到“八、四、一”。即:每人每天吃八两精粮,四两粗粮(包谷心、油渣、豆渣、醋糟、夫皮、包谷皮、糖及各种野粮等);一斤蔬菜,或“十、四、一”、“十二、四、一”的要求。为了坚决贯彻这一措施,全党、全民动员、挖潜力、想办法,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两个寻找粗粮的专业队(每队二十至三十人)突击七至十天,全面开展寻找炒面原料,掀起一个找、挖(潜力)、加(工)、推(广)等群众性运动,积极开(此处一字辨认不出)门路,每人争取完成五十斤粗粮。如草川公社,现有炒面原料七十万另九千斤。以20%计算损耗,实有五十五万七千斤,每人平均三十二斤半,每天平均有三两七钱粗粮。   四、积极办好食堂,教育社员节约用粮,计划用粮,以人定量。   · 来源:   甘肃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