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逯怀治同志关于开阳何家庄等生产大队(贵州)生活安排和推行大包干情况的电话汇报 ## [供常委参考]   我们在开阳城关区鱼上管理区了解了何家庄,石头田、哨上、广西四个生产大队的生活安排和推行分配大包干等情况,汇报如下: ## 生活安排情况:   这四个大队都包产到户,生活安排都很不扎实,问题很大。何家庄大队,共四个生产队,八十一户,三百六十五人,口粮平均最多的队,每人一百二十六斤,口粮最少的大寨队,平均每人只二十六斤四两;有三个队平均每人在一百斤以下。经和干部、积极分子逐户摸底排队,现有口粮能接到秋粮下来的九户,六十一人,占总人口的16.7%,可接到小季的三十八户,一百一十五人,占31.5%,到五月底的十户,四十五人,占12.3%。到四月底的十六户,六十五人,占15%,到三月底的九户,三十二人,占8.9%,过不去春节的十户,三十八人,占10.40%。其他三个大队的情况与何家庄大队大体相同。哨上大队黄泥坡生产队,全队十九户,现在就很困难的六户。其中潘正州,六口人,自己和爱人有病,四个孩子较小,自留地种的不好,也未开荒,每人只得口粮二十一斤,已将八岁的男孩送人,将三岁女儿卖了二十元(有的人说未要钱)。李君义,三口人,丈夫于去年病死,带着三岁和六岁的两个孩子,由于生活困难和想把东西变卖后改嫁,已把板壁三丈、书柜、桌子换了五升包谷,二升荞麦、十元钱,并准备把三间房子、牛圈和三分自留地卖掉(已讲好为一百元,未得到钱)。另一户马银奎,七口人,三个劳力中,一个残废,一个长期有病,自留地未种好,口粮每人只得二十一斤,他经常给潘有才(党员)家砍柴,一天砍五挑柴给两顿饱饭,二升豆子。石头田大队石头田生产队社员郑素珍,五十七岁,家有七口人,没有劳动力,去年丈夫病死,今年全家只分得五十斤谷子,由于生活困难,将一个八岁的女儿送人,一个不满十八岁的女儿嫁了人。另外,还发现有些人拿衣服、眼镜等东西换粮食和砍房前房后的树木换粮食的现象。   经过和区委研究,决定先由区解决缺粮户的口粮问题,将卖出去和送人的孩子,一律要回,有的公社已经要回,有的正在了解下落。   这些地区生活安排得不好的原因,经初步分析,主要是:一、包产到户后,粮食收入很不平衡,劳力强、劳力多的户收的粮食很多,人口多,劳力少,劳力弱的户收的粮食很少,生活十分困难,同时,大队机动粮没有交,耕牛饲料普遍未留,五保户和困难户没有人管。二、干部工作不深入,不了解情况。这些地区的问题,公社干部都不了解。县委下去帮助安排生活的工作人员,有一人曾在哨上大队工作十多天,但对该队的生活问题,没有摸清,也未向区委和县委汇报。三、大队和公社的干部,光想依赖上级解决,不敢发动群众,怕一说大家都要求供应。四、今年对瓜菜代抓的不好。哨上大队大路生产队,八户五十七人,去年挖了一万五千斤蕨巴,社员每人每天能吃到三斤菜,今年代食品一点未搞,菜每人每天也只能吃一斤。五、挥霍浪费。有超过定量吃粮、请客、蒸酒的现象。 ## 推行分配大包干问题   这四个大队推行大包干的工作都很粗糙,只是走了过场,例如何家庄大队,十一月二十五日区委开完会,二十六日即召开生产队长和积极分子会训练骨干,计划训练三十人,第一天只到三人,第二天到十六人,第三天到二十六人,人到的不齐,训练得不够好。   · 来源:   贵州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