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山西武乡农村考察报告 ## [这是中共山西省委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报告]   《人民日报》编者按:中共山西省委为了深入了解老区农业生产情况,于今年七月初组成一个以武光汤、郭忠二同志为首的考察组,到武乡县进行了一 个半月的农村考察。发现了许多在土地改革三年以后所发生的新问题:农村“中农化”了,农民普遍走向富裕,先进村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生产水平。武乡土地在一九四六——四七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大体经过平分,不到三、四年工夫,土地已经开始集中,某些人开始贫穷化,某些人则集中了多于全村每人平均数的二倍到三倍的土地。农民所最喜爱的生产互助组,由于生产发展,没有及时提出新的提高的办法,有些开始消沉了,有些地方由于提出技术与互助组相结合的口号,仍在蓬勃发展。农村领导方式如何从党政不分的一揽子方式走上分工负责的路。对于这些问题,这一报告都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具体研究与分析了发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比较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认为,这一报告所用以研究问题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一般都是好的。华北所有老解放区所经历的路程与武乡大体相似,可能都有同样问题发生。各省委如果仿照山西省委的办法,组织一些强有力的考察组到农村去考察一番,一定都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改进对生产工作的领导,为华北农民进一步的富裕而奋斗,这是很必要的。   * * *   为了解老区农村生产情况及目前组织互助组中的若干问题,我们特在武乡作了专门考察。第一步选择典型村深入调查;第二步结合县区负责同志进行研究;第三步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较广泛的观察。这次选择的典型村共六个,即先进村窖上沟、监漳,一般村韩壁,落后村东沟,日寇投降后解放村坡底及东村。兹将考察的几个问题综合报告如下: ## 第一、农业生产大体已经恢复,发展生产的条件亦已具备。   根据六个典型村的调查,武乡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村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首先表现在农村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已经消灭,中农在农村中占了绝大多数。中农户数已占总户数百分之八十六,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八点七,土地占百分之八十八点七,牲畜占百分之八十四点六,羊群占百分之八十二点五,产粮占百分之八十六。在这种新的阶级基础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使农业生产接近或达到了战前生产水平。   一九四九年六个村的粮食生产共达一万九千二百零六石(原粮),超过战前一九三六年产粮一万七千六百二十三石的百分之八。但发展不平衡,如东沟村战前每亩产量一石二斗,一九四九年每亩产量一石一斗五升三合,尚差四升七合;今年每亩要求增产一斗则可超过。据县委估计:今年无重大灾害发生,全县可有三分之二村庄超过战前生产水平,三分之一村可达到战前生产水平,或少有不足。   使用在土地上的劳畜力及其他生产条件,亦有相当恢复。劳力在近二年来已有增加(复员转业及劳力后备补充);加以战争勤务取消了,普遍实行组织起来,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等,劳力已不再困难,若干户并有了剩余(从抗战以后,老解放区一向是缺乏劳力的,说现在若干户已有剩余,是一个新问题,值得注意——编者)。六个村男整劳力共有七百二十五个,已经参加生产的妇女四百六十九人,再加上劳力后备一百五十九人,则每个劳力平均耕地约十三亩三分(妇女折半算)。窖上沟在一九四七年每亩地平均用工八个,一九四九年每亩地平均用工十三个,也说明使用在土地上的劳力是较战时增加了。畜力方面,六个村战前共有牲畜三百二十五头,经过敌人的长期摧残,损失达三分之二以上。现已逐渐恢复。窖上村一九四四年耕畜仅留下六头半,现已恢复到九十头。六个村一九四九年已达三百八十六头,今年又增加十头,已超过战前。每头耕畜平均耕地四十五亩,使用在土地上的畜力较战前增加了。战前耕畜较集中,现在较分散。东沟村战前地主富农及富裕中农独占牲畜达四十九头,现独养者仅十三头。羊群恢复亦较一般估计为好。战前六个村共有羊二千七百零四只,今年已有二千三百七十四只,已达战前百分之八十八。其中东沟、窖上沟并超过了战前。农具恢复已达足用程度。现在六个村共有大农具一千九百三十五件,小农具七千四百三十四件。东沟战前大农具二百三十五件,现有二百七十九件。该村战前有小农具一千四百九十六件,现有一千四百零六件。韩壁并增添了战前缺少的风车三架,大车二十七辆。   由于生产的恢复,群众生活亦有相当改善,部分群众并已有了积蓄。据六村一千一百七十九户调查,存粮十石以上者三十八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三点一四。存粮五石以上者一一六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六点七。存粮一石以上者四○○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三三点四六(农民开始有了余粮,这是土改三、四年以后的新气象——编者)。够吃够用者五四六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四七点二。不够吃者占总户数百分之六点五。另据县委对该县一般情况估计,有剩余户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少有剩余或够吃用户占百分之六十五,有困难户(即孤寡,军干烈属,不善经营者及二流子等)约占百分之十。与上述典型调查情况大体接近。但也有较好的村,如土河坪二十六户,存粮一百石以上者一户,存粮十石到二十石者六户,存粮五石到十石者六户,存粮二石到三石者十三户,全村无缺吃的户。   被敌人焚毁的房屋亦已开始修建。韩壁战前有房一、四五○间,被敌焚毁七二二间。去今两年已修复三百余间。土河坪房屋修复后已超过战前。该村共二一四户,去年修房一○五间,今年修五○间,并已准备好七十余间的全部砖瓦木石,今秋即可修建。但房屋修复仅在开始,被敌摧毁严重村庄的全部恢复,尚非短时期可以作到。   农民生活一般已达战前中农水平。六个村庄战前有中农二、七○四人,每人全年平均消费原粮三石八斗,现有中农四、○九七人,每人全年平均消费四石。贫农战前一、六六四人,每人平均全年消费二石六斗六升,现在贫农七十一人,平均消费三石三斗六升,亦接近战前中农水平。基本上已改变了过去吃糠吃菜的生活。   以上情况说明农村生产已大体恢复,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条件亦已具备。在农业生产领导上亦提出了若干新的问题,要求着手解决:1、除少数先进村外,大部分村庄的干部与群众对生产有满足情绪,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这种思想是不够明确的。2、农村劳力开始有了剩余,如何指导农民使用剩余劳力,这个问题亦应很好研究。3、目前农村尚有一部分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都有困难。上述六个村,也还有百分之六点五的户数不够吃。该县县委调查了另外七个村庄,发现有百分之二四点二的户数,百分之一九点二的土地,是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如妇女、儿童、老人)耕种的。百分之一七点九的户数,百分之一二点三的土地,则没有劳力耕种。其中除烈军干属可以用代耕方法解决一部外,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有严重困难,如何帮助扶植他们生产,也是应该注意的。 ## 第二、农村阶级已开始有了新的分化。   经过几年来的生产运动,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农村的阶级关系亦开始发生了新的分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买卖上。一九四八和一九四九两年,六个村出卖土地的户数,共为一三九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一一点八,共出卖土地四一○亩,占总亩数的百分之二点二八。出卖土地的原因是:调整生产者(即坏地换好地,远地换近地,卖地买牲口等)六十四户,转业迁移者十五户。在土地大体平分之后,由于劳力与土地占有不完全适应,调整调换是正常现象,对于发展生产亦有利。但是,亦有五○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四点三二),因疾病、死亡、灾难等原因,造成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被迫出卖土地一五一点九亩(占全部出卖土地的百分之三七点一)。这就是说,在二年内,这六个村中已有百分之四点三二的农户,因为生产生活困难,而丧失了自己的土地。有的甚至已把土地全部卖出,出外流浪(如韩壁魏金科)。有的已出卖其分得土地二分之一以上(如东沟王金柱原分到十亩三分地,已因病出卖七亩一分),势必影响今后生产与生活。此外尚有六户因劳力少,土地多,不愿雇人,出卖少数土地,但未影响生活。另外,尚有公家占用者三户,原因不明者一户。   从生产方式上看,富农虽还很少,但土地已开始集中。韩壁全村二一四户中,已有八户上升为富裕中农。土河坪魏兰山家有九口人,七十二亩地(超过该村平均数一倍),一牛、二骡、八十只羊。雇三个羊工,自己有三个整劳力,去年雇用一个半长工,今年雇半个长工。另有地约十二亩,靠互助组种。他家有房三十二间,窖二眼,存粮一○○石。土河申中秀家有五口人,六十亩地,超过该村平均数二倍。申步年家八口人,有六十亩地。刘怀珍家三口人,有二十二亩地,超过该村平均数一倍。武乡土地是经过大体上平分的,很短时间内能集中二倍或三倍的土地,不能说是很慢的。   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村阶级关系已开始发生新的分化。有些农民翻身不久,缺乏积蓄,力量单薄,经不起灾难的袭击,再加上农村信贷停滞(这里说明农村信贷合作社的重要性——编者),以致一遇意外灾难,只得被迫出卖自己的土地。   典型调查与广泛考察充分证明一个真理:凡组织起来、生产运动开展的村庄,因生产困难、生活困难而出卖土地者就比较少,或者没有。窖上沟共二一六户,监漳共二二二户(先进村),因生产生活困难出卖土地者各六户,共卖地二四点四亩,每户平均二亩。韩壁共二一四户(一般村),因生产生活困难出卖土地者十三户,共卖地四七点七亩,每户平均三点六七亩。东沟共二六九户(落后村),因生产生活困难出卖土地者十四户,共出卖土地四五点四亩,每户平均三点二四亩。此外,组织起来,生产运动较好之白家庄、苏峪(先进村)等村,均没有因生产生活困难而出卖土地者。这就说明农村生产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但是,许多农村干部对于这个问题是较麻痹的,他们并未认真分析研究阶级分化的情况,对农村生产方向也缺乏明确的认识。部分干部中还存在有生产不用领导,及生产没政策的思想(开春时严重)。他们不了解党对农民的领导作用,以及领导农民组织起来的意义。活跃农村信贷,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减少农民因生产生活困难出卖土地的重要措施。武乡的信贷工作还未普遍开展。但如信贷工作搞的比较好的尚元、北漳、型塘、老凹等村,信贷社以相当数量的信贷,即可   (解决农民购买耕牛农具及婚丧嫁娶疾病等急需,使农民有喘息之机,因此,这几个村庄出卖土地的就很少(老凹二户北漳一户),且大部属于调整生产者。此项信贷工作仅在开始,其中问题尚多,尚需研究解决。) ## 第三、目前农业生产互助组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根据六个典型村的调查,及县委对于另六个村一百二十七个互助组的研究,与三十四个村七百二十八个互助组的情况看来,除少数先进村的若干互助组外,大部互助组由于生产恢复,农民生产条件逐渐具备,生产困难减少;而在互助运动的指导上,又没有即时提出新的内容与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方向,因此,相当普遍地呈现着消沉解体倾向。互助组的形式虽然还照旧存在,但组员思想涣散,劲头不大,甚至实际上各干各的。这种情形相当普遍。农民反映近几年来是“生产一年比一年好,组织起来却一年不如一年”。在这次调查中的老区四个村,正可以说明武乡互助运动的发展,及目前的一般情况。窖上沟是最好的,特别是史富生的互助组,在生产已经恢复的基础上,抓住了“组织起来、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新的方向,并提出了明确增产发家计划。由于在旧的互助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并能够有效地进一步地提高生产,因此组员的劲头很大,并无任何解体消沉倾向。在互助运动的指导上,具体抓住了三个基本环节:(一)与提高技术密切结合,旧技术的互教互学总结提高;新技术的积极传播,均收到良好效果。(二)把组织起来后剩余的劳力,合理地使用在精耕细作改造生产条件上,把土地全部修整好了。如王来秀有一亩三分十等地(应产量每亩一斗五升),用三十个工,把这块地里切外垫坡地修平,拣去地内石块,施底肥一百担,并加施追肥,耕五次,锄二次,结果今年收获麦子三石,使十等地变为一等地。史富生有一亩(二块)十等地,也用同样办法改造了,今年收获小麦一石五斗。另一组员刘志,有麦田八点五亩,应产量三点二石,经过加工的结果,今年收麦九石,超过应产量几达三倍。这指明了一条使用剩余劳力提高生产的道路。(三)与副业结合。史富生互助组合伙开沙锅窖一座,利用农闲劳力增加收入。但按全县范围看,像史富生这样互助组是极少的。   其次是监漳,也是武乡的先进村,生产也比较好,但互助组却有显著消沉。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上恢复了,牲口农具都有一套,劳力剩余,互助指导上又提不出新的内容,互助生产比单干并无显著增产效果,因此组员有满足情绪,要求自由自在地生产。如崔有福等互助组,在几年内都是模范组现在实际是各干各的。这种单干思想,在党内也严重存在。监漳二十三个互助组,只有一个党员当组长。韩壁是一般村,互助组仍然停留在组织起来克服困难的阶段,但因生产已得到恢复,生产中有困难户成为少数,互助组缺乏新的内容,提高生产的方向不明确,因此普遍劲头不大,缺乏前进朝气。“组织起来克服困难”的口号,在群众中确实有深厚的影响,也确实在恢复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但目前情况已发生变化,克服困难的口号,对群众的动员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产生一种害怕到互助中无条件帮助困难户自己吃亏的思想(曾有些地方在互助中伤害中农)。以上两村的互助组除贯彻等价政策及领导作风等问题仍需解决外(当然也有一部分互助组在政策贯彻上是较好的,一般能执行以活计工,使用工票,按期清工),其所以消沉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恢复发展之后,指导上没有即时增加新的生产内容,不能有效地继续不断地领导群众增产,使群众感到互助比单干并无显著提高生产的成绩,因此,农民们所固有的小私有者自由自在发展生产的思想,便生长起来。但这并不能说农民基本上即不愿互助,或者说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互助必然消沉。相反的,农民对互助是留恋的,互助组虽然表现了思想消沉与劲头不大,但并未垮台,正说明了这一点。好多农民在回忆历史道路时,感到组织起来确实从贫困中拯救了他们,互助沾过光不愿解散(如监漳),也有农民反映:互助、集体劳动已成习惯,单个土地感到寂寞,竖住锄头不想动(如韩壁)。普遍地反映是:毛主席说的没有错,一定得组织起来。这说明党领导农民取得土地之后,农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已有相当觉悟,并有了初步的集体劳作习惯。我们不能不承认农民在新的情况下,找不到方向所产生的消沉解体思想,要足够估计农民小生产小私有者的落后性,不承认这一事实就会放松了对于农民的领导,放松了对于农民的教育。“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指示,正是说明这点。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要能明确方向,掌握政策(自愿等价),善于领导并能不断的总结干部农民的经验,特别是互助比单干能收实效的经验,随时教育与提高农民,领导农民组织起来是不成问题的。   再次,从东沟落后村看(其他落后村及先进村一般村,三、四类互助组也大致如此),该村互助组实际上只有临时性的变工(当然也有些好的),麦收时期都解散了,组员们还是各干各。其原因就比较复杂,首先是支部不够十分团结,领导骨干差;等价政策贯彻的不好,青年互助变工多成形式;还有个别干部在互助组讨便宜,工资不适当,不按时清工,再加上领导上强制作风与形式主义,致使互助不起劲,甚至垮台。这在全县说来,还是大量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武乡互助运动的开展,必须明确方向,贯彻政策,改善作风三方面并重。但目前明确生产方向问题更加迫切需要解决。   此外互助运动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据五个村调查,目前互助组中“兵对兵将对将”青壮年组织起来较多,因此形成参加互助组的户数人数在下降,而劳畜力组织起来的程度却在增加。一九四八年五村共组织起来户数百分之七十三点二,人口百分之八十。四九年只剩下户数百分之七十二点七,人口百分之七十七点六。四八年劳力为百分之八十三点七,四九年为百分之九十一。畜力四八年为百分之七十四,四九年为百分之八十五。考察的结果,这种互助组存在以下弱点:第一,将大批有技术的老农排斥组外,技术提高受到影响。第二,不吸收半辅劳力妇女劳力,不能合理使用劳力,形成劳力浪费。第三,对劳畜困难户互助差(当然是在等价原则下的互助),但也不能性急,应在引导农民提高生产要求的基础上,逐渐加以改变。(二)不应过分强调小型灵活,太小的互助组在全面生产计划及剩余劳力使用调度上有困难,特别是农村领导骨干缺乏,没有骨干的互助组是很难搞好的。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的程度,群众的要求,由群众自己决定,一般以十户上下为适宜。(三)“时时互助事事互助”,确实有困难。群众普遍反映参加互助组不自由,即是这个原因。应在统一发展生产计划与统一劳力调度原则下,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集体有利能省工者,即集体劳作,某些小生活,单干较适宜者即单干。(四)对劳畜力有困难户的照顾,确是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困难需要解决,但绝对不能使互助组吃亏,更不能因此而伤害中农,必须掌握自愿等价原则,予以适当解决。(五)互助组内工资问题亦必须适当掌握,目前大体有四种形式:一种如土河坪魏兰山,家中有地七十二亩,除自己劳力耕地外,大约还有十二亩地依靠互助组,他出工资,别人耕种。第二种是互相变换工形式。第三种是妇女劳力参加互助组的。第四种是有剩余劳力的是少数人,但靠互助组使用劳力的是多数人。武乡互助工资一般是平时三升,忙时四升,由互助组决定。有些地方群众反映太低,吃亏,不如打短工。但也有人怕出工资不愿互助,一般工资是高于长工低于短工,但应根据互助组的主雇关系及当地具体情况民主决定,并注意不断研究改进,使之合理。 ## 第四、生产领导上已有相当改进,但还有若干问题需要研究。 ## 一、思想发动与政策教育   武乡在生产运动中,是比较注意思想发动与政策教育的。在冬季即进行了党员轮训,受训者达半数以上,民兵青年妇女亦都经过以生产为中心的冬训。春耕开始后的动员更较广泛,县召开了各界代表会,党代会、青代会、妇代会及合作代表会议。各村大致也召开了同样性质的动员会议。此外还召开了六百余人的英模技术能手会议。春耕中动员的人数约达七千人,对贯彻本年生产方针政策作用很大。春耕结束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党员鉴定,严格地执行了奖惩制度,领导生产好,有成绩有创造的受到表扬,消极不工作的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夏季生产结束又进行了评功表模,不断地进行思想鼓动工作,使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的混乱思想逐渐克服,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政策方面,该县各村对生产奖励办法,结合群众思想情况一条条地讨论,具体解决。在春耕运动中,又学习李顺达等向毛主席的生产报告,深入政策的实际教育。也正是因为他们在生产运动中随时注意了思想发动与政策教育,群众生产情绪是高的。但在干部教育上,通过总结工作明确政策思想是注意不够的。对群众有些地方表现抽象空洞的宣传,如说不组织起来不发给拖拉机,组织起来,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等,不能发生积极效果,反而造成群众的思想混乱。目前农民虽然在积极生产,但顾虑仍然是有的,如怕说“有”,怕说“剥削”等,还应继续加强政策教育,以彻底解除农民思想顾虑。 ## 二、组织领导与工作作风   在今春提出党政分清与专职专责,发挥各系统力量的领导制度后,县村两级一揽子作风有新的转变,但也还有若干问题,不得解决。开春初执行时,表现开会多(干部会群众会均有)。监漳四十天内即开了三十六个会,东村二十天开了二十四个会,区上每月逢一汇报,五号做全月总结。县府十五号要总结,县委二十五号要总结,总结时需要干部回去汇报,要具体数字,区长区书一月只能下六、七天乡,其余均参加开会摘材料,其他干部亦形成跑腿单纯追求数字,致使干部不能深入群众,感到疲惫。而且层次多,工作到村,支委会、支部大会、人代会、村政委员会各系统会贯彻到群众身上,必须三四天,有些积极分子一样内容常需要参加几次会议更不厌其烦。以上现象到四月才纠正。具体规定了会议制度,主要干部分工负责分片分村(小村)领导。如五区东村规定支部会逢十开,青年团妇联逢八开,村政委员会逢六开,各系统会议逢四开,人代会每月两次;主要干部具体分工:支书负责指导村政委员会、人代会、党组及妇联会,副支书负责青年武装,村主席负责民政教育,副主席负责财粮;此外八个支委又分四段(四个选区)领导。开支委会便可了解全村情况,总结全村生产,其他各村开会日期及分工情形,虽不尽同,但做法大致与此相近。这样做的结果,收到两个效果:一方面克服了开会多,层次多的毛病,同样的工作一个人规定,只参加一种会(如青妇武),主要干部、积极分子误工亦已大量减少,工作亦便于检查;另一方面工作上有了明确分工,加重了各系统的责任,发挥了各系统的积极性,不只在党内而且还团结了一批党外干部,也积极工作。过去支书村长少数主干包办一村的现象,正在逐渐克服。如五区姜村生产主任(非党员)在明确分工后,非常积极,自动召集生产委员会议、技术委员会,研究工作,每天看报找好的领导生产方法。教育主任(非党员)主动检查民校,并每日搜集生产材料,组织广播筒。非党干部反映:“过去好坏都是你们党员的,现在大家对人民负责,办好全村的事(分工负责,吸收非党干部参加工作的好处,这一方式各地均可学习——编者)。这是很大的进步,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应当继续研究解决。如干部误工问题虽比过去减少,但还觉得有些多,按计算一个村主干连到区及小区汇报开会,一个月有六天差不多,但实际上比此数多,好多村干部反映:“领导生产的人,就没有法子在生产上起带头作用。”也有些干部怕耽误自己生产,而放弃工作,因此还应考虑村中的会议是否还有些多,按生产季节及工作段落再加以减少还是必要的,此外专职专责制度与村内分工制度,是很好的。但能真正贯彻的村子还不多,要足够估计少数主要干部包办与一揽子形式的历史性,应很好总结执行较好村子的经验,予以具体帮助。这不但是个作风转变与省工问题,而是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在村级逐渐建立问题。 ## 三、创造典型与推动一般   这同样是一个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今春武乡同样也走过弯路,开春是跑腿找数字,以后提出掌握基点,具体规定县委了解五个基点,区书区长伙搞一个基点,每个小区搞一个基点,这样全县可以有四十个基点村。但又发生死守基点放弃一般村领导的现象,干部反映:“一人包办二人听,放弃了小区基点也没做好”。县委又提出三点克服办法:第一、必须做好基点,做出成绩,影响一般,推动全面;第二、在力量使用上要迅速集中,迅速分散;第三、以基点为依托发动生产竞赛,组织参观。从实际查看,第三种办法是收到效果的。监漳的水利做的好,修渠按水车都有成绩,即召集附近村到监漳开会实际参观,由监漳干部报告经验,然后发动各村拟订自己的水利计划。此外,窖上沟的五比运动与洞上村改良技术中的稠改稀,都组织了附近村的参观比较,并参加了他们的互助组会议(如窖上沟),学习领导方法。实际参加田间工作,学习他们的互助生产与技术改良,这样不只可以在思想上启发鼓励其情绪,同时也吸收了实际经验,再以基点村的标准开展友谊竞赛,推动作用更大。   但这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可以的。有些落后村,问题复杂村,即用此种简单的方法推动不开,因为有拌脚石,这就必须依据该村的具体情况,把阻碍生产的严重问题,加以解决,方能顺利发展。五区王白堙、郝家瑙、七区山峡,四区曹村大部如此。首先是党内团结与干群关系以及土改中遗留问题等,若不加以具体解决,所谓典型推动一般便成为空喊。   其次是骨干问题,在生产运动中,必须注意培养积极分子,掌握大批积极分子(党内的党外的)才能去推动工作。包办代替的作风,或者工作只放在少数主干身上,是不能解决问题,典型推动一般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