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给各地党委的指示   中央批准教育部党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中央认为这个报告对于1954年宣传教育工作成绩和缺点的估计,对今后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所提意见,都是正确的。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学的,还会有相当大的数量,为升学而引起的紧张状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继续加强对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安排工作,纠正某些同志的“差不多”思想和“松劲”情绪。现将教育部党组的报告发给你们,望研究执行。 ## 教育部党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 ## 1955年2月11日 ## (一)   1954年5月,中央批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的报告”,接着中央宣传部也发布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各地党委、政府都很重视中央的指示,并且按照指示积极地布置了工作。督促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青年团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了中小学教师、基层干部和报告员、宣传员等广大的社会力量,并运用了报刊、广播等宣传工具,对社会各阶层、学生家长、已经毕业和在校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中小学应届毕业生加强了升学和就业的指导。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1954年对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果。一般工农劳动人民和青年学生,大都积极拥护我们党和政府的方针,初步转变了轻视毕业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社会风气,因而也避免了初中高小毕业生因升学问题可能引起的“冲击”现象。工农业各部门也都认识到吸收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意义,为他们设法开辟了就业的途径。   1954年,各地在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都积极组织了大批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工作。据辽宁、河南省等11个省、北京等3个直辖市和湖北、四川2省部分县、市的统计,截至1954年10月止,初中毕业生已经从事生产劳动或参加其他工作的77,000余人,占不能升学的78%。另据辽宁、北京等7个省、市和江苏等4个省的部分县、市的统计,高小毕业生从事工农业生产或参加其他工作的有446,000余人,约占不能升学的68.5%。没有就业的,大都是家住城市的年纪较小的学生。例如北京、天津、旅大、南京、西安、济南等6个城市,安置不了的高小毕业生有23,800余人,约占不能升学的85%;北京、天津、重庆、旅大、济南等5个城市,安置不了的初中毕业生也还有2,900余人,占不能升学的23.7%。对于这些没有就业的毕业学生,大都采用了组织自学和入补习学校(班)以及回原校学习等办法来解决。   从参加生产劳动的具体情况来看,不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才是从事工业生产。如辽宁、吉林、陕西、青海、甘肃5省已经从事生产劳动是27万多名高小毕业生中,将近88%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工作的只占12.1%。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工业发达的省市或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就较多,如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业生产的占从事劳动生产或其他工作的63.6%(参加农业生产的只占6.4%),旅大市达到89.5%。与此相反,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发展较快而工业不甚发达的河南省,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只有约17%从事工业生产,其余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这种情况说明,今后不仅是对高小毕业生,就是对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除了动员一部分从事工业生产外,主要也是组织他们去从事农业生产。   许多事实证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后,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他们有文化作基础,学习技术较快,有不少人在工业生产中成为技术革新者。如高小毕业生李达林在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作4年中,多次改进工具,1953年他以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年零6天的工作量。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方面,河南省74个县已有107,000余中小学毕业生担任了生产合作社主任、互助组长、会计员、宣传员、民校教师等工作,占从事农业生产的初中高小毕业生总数的87%。广西省玉林县1954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从事生产的初中高小毕业生代表会的241个代表中,就有151人运用黄泥选种、盐水浸种等先进生产方法,有133人曾向群众宣传并组织群众向旱灾、虫祸等自然灾害作斗争,改变了群众靠天吃饭的错误思想。类似这种模范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但是,必须指出,1954年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向。很多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甚至有所歪曲。如有些人片面地强调“劳动光荣,升学不光荣”,甚至有的人提出“万般皆下品,唯有农业高”的错误口号,不恰当地批判“升学思想”,号召青年团员和好学生带头不升学。有的教师并有意无意地以资产阶级名利享受思想教育学生。由于宣传教育工作有上述的缺点和错误,就发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些群众对子弟学习问题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迟早都要参加生产劳动,迟参加不如早参加。”同时又看到孩子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可多赚工分。因而纷纷让子女退学。去年一年内江苏省苏州专区初中学生退学人数有300余人,小学竟突然减少5万多人。有的地区害怕毕业生多了不好处理,人为地制造留级。如原黑龙江省的一些较大市县,留级学生竟达30%,一般县城内也达20%。有不少学生毕业后不参加升学考试,或者是报考中等技术学校而不报考高级中学。如江苏常熟高小毕业生有5,320人,报考初中的只有1,980人。又如北京、天津、沈阳、江苏、湖南、重庆6个省、市的统计,高中录取数和报名人数的比例为1:2.2,而中技录取数与报考数的比例为1:3.7;天津市报考高中的人数甚至少于计划招生数。这就使初中和高中的招生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地区1954年新生入学考试成绩比1953年还低。更为严重的是相当多的省、市发生过应届毕业学生自杀和失踪事件。据河南省等21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就发生自杀事件99起(其中已死39人),失踪事件17起,还有5人神经失常。此外,有些地方,特别是城市,还有少数初中高小毕业生,因年龄、身体、学习成绩等条件不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找到职业的,情绪不安定,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对于以上发生的偏向和问题,今后必须予以严重的注意和设法纠正。 ## (二)   1955年将有71万多初中毕业生和266万多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今后3年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将有170余万人,高小毕业生将有880余万人。前面说过,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很大的作用,已从事生产的毕业学生有好些人已经成为生产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积极分子和基层骨干。还应当看到,在党和政府的不断教育下,他们将来还可能锻炼成为工农业建设中的重要骨干。今后3年中,工业部门将训练技术工人六十几万人,很大一部分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农业部门将要训练好几百万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员、技术员、农具手、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和国营农场见习生,当然也要招收很大一批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这些都说明,初中高小毕业生参加工农业生产是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的。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对初中高小毕业生的基础政策,除招考少部分人升学外,主要是号召、组织一部分人去从事工业生产,大部分人去从事农业生产,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但是,当前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还会有很多思想障碍,还会有很多困难。因此,对他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应当坚持不懈,决不可放松。目前有些人看到1954年暑期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就产生了“差不多”思想和“松劲”情绪,这是应当克服的。对今后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这是动员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根本办法。1954年各地中小学校抓紧了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劳动教育,这是很好的;但是忽视了非毕业班和高中、师范学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却是一个缺点。今后对各级学校和各个班级都应当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但是由于1955年毕业的学生距离毕业日期已经逼近,过去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还很不够,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进行升学和就业的指导必须抓的更紧。   过去一年,很多学校采取参观工厂、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访问劳动模范,请劳动英雄作报告,和劳动青年联欢,阅读有劳动教育意义的读物,参加体力劳动活动等方式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通过课堂教学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就做得较差。今后除应注意课外的劳动教育外,必须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劳动教育,并且还要善于使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再有,一般学校进行劳动教育,都着重在思想方面,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对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注意很差的。今后进行劳动教育,除注意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外,还应当注意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懂得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在小学高年级里还应当学珠算。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校设备作进一步的改革,教育部已经把这项工作列入1955年工作计划中,准备拟定加强劳动教育和逐步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方案。另外,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劳动教育,就要进一步改造教师的思想,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准备另作报告请示,不久就可送上。   二、继续深入地广泛地全面地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宣传工作,批判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舆论和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这是当前和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当更进一步广泛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来继续开展这一宣传工作。文艺作品是一种适合青年特点的宣传武器,可惜目前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文艺作品还实在太少。因此,我们建议由中央责成作家协会、文化部等有关方面,号召和组织一些文学、戏剧、电影和美术工作者,来创作描写劳动、描写青年学生从事劳动的文艺作品。   进行社会宣传工作,必须抓住重要环节。已经从事生产劳动的毕业学生,特别是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毕业学生,是社会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培养和教育他们热爱劳动,安心生产,是转变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风气的中心环节。厂矿和农村党团支部和基层干部必须经常对已从事生产的中小学毕业生进行教育,注意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和发挥他们的力量,注意培养典型,树立榜样,用这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其他的人。对他们进一步提高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正当要求,要采取业余学习的方式,适当加以解决。在政治教育方面,建议由厂矿、企业和农村的党组织负责。在文化学习方面,建议仍然由青年团负责组织领导,教育部门给以可能的协助,文化部门及有关单位也应当做适当的配合。对现有城乡的自学组织,青年团应当进一步加强领导。在技术学习方面,主要应当由厂矿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组织领导,工业和农业部门给以指导和协助。有条件的社可以办业余农业技术补习学校,组织青年社员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另外建议出版部门要更多的编印一些工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书籍,并设法给农村青年以购书的便利条件。   召开已从事生产的毕业生代表会对鼓舞和安定他们生产情绪有很大的效力,对教育家长和一般群众也能发生良好作用。据安徽肥东县店埠区、河北省定县、山东省掖县三地召开的从事生产的毕业生代表会议的统计,343个代表中,会议前安心生产的只有16%,经过教育后,到会代表有90%以上表示要安心农业生产。因此,各地在农事较闲的时候,可以考虑召开这样的会议,总结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推动宣传教育工作。   社会宣传工作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时学生的家长。应当采取有效办法,如家庭访问,家长座谈会等等,加强家长工作。打通学生家长思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如南京市钓鱼台学校学生家长93人中,进行宣传以前有78人不愿意让子女从事生产劳动;经过宣传以后,这些人都有了转变。其中38家当时为孩子作了毕业后的安排。今后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建立固定的家长工作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委员会,使学校教育能经常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和监督。根据1954年的经验,家长工作仅由学校做是不够的,还应当发动群众团体(如妇联等)和基层干部对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三、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安排工作。1954年所以能够使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参加了工农业生产,就是由于各地作了一些具体安排。有些地方对不能参加厂矿生产的毕业学生,采取了就地安置和由家长自谋职业的办法,使不少的毕业生从事手工业生产或其他行业。有些地方在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前,还作了准备迎接工作。等这些学生一回到村里,就有计划地把它们安排到互助合作组织里去。还有些地方在毕业生参加生产前后举办了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的训练班,请劳动模范和老农对他们讲农业技术,组织他们生产见习、参观,使他们及早学会农业技术,安定生产情绪。今后对组织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应当做得更有计划,劳动部门应当推动和帮助工农业部门和其他用人单位及早制定计划,以便早作准备。各地党委和教育等部门也应当推动和协助劳动部门和工矿企业部门做好这工作。我们建议今后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应当由劳动部门逐步管起来。1954年组织工作的缺点是计划性不够,有些用人单位提出计划过晚,有的提出后又变动太多,使调配工作发生困难。同时,有关单位的分工也还不够明确,互相配合不够密切,以至有的省市中小学毕业生剩余很多,另一些省市又不够分配,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单位对选择中小学毕业生要求过苛、过高,可以录用女生的工作也拒收女生。如旅大市铁路局招收列车服务员也只要年满18岁、身长一米六的男生;有的单位对家里只有一个母亲的也不收,说是怕她想家。希望今后不要发生这样不合情理的现象。   在初中和高小毕业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之前,工农业部门应当给他们一定的技术训练。这对于巩固他们生产热情和提高劳动效率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农业部负责的同志告诉我们,农业部已经在着手拟订训练生产合作社的会计、农业技术员、农具手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的计划。为了鼓励青年学生积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规定:中小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一定年限后,成绩特别优异并有适当文化程度的,可以由生产合作社保送到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学习;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服务一定年限后,又有特殊成绩或贡献并有适当文化程度的,可以由地方政府保送到高等农业学校深造。工矿企业也可以按照这种精神做出这种规定。   四、对于现在还没有找到职业的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建议各地党委督促有关部门继续设法给予适当处理。在农村的应当尽量动员他们去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的应当动员他们从事家庭劳动或自谋职业;在没有解决职业的时候,应当组织自学,以防他们在街头流浪,造成不良影响。   · 来源:   根据文件的原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