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学习,稳步前进——再论广东农民运动   <《长江日报》社论>   广东两月来的农民运动,已经证明还要继续证明以下两条真理:其一,农民的革命力量是异常伟大的,这种力量一经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动起来之后,就能迅速显示出来。其二,我们一大批从事农民运动的干部进步是很快的,所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他们坚决从事这样的革命实践斗争,并且不断地在实际斗争中进行有组织的学习,他们就会取得真正的进步,作出更大的成绩来。   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在运动发起前的广东,反革命分子活动嚣张,广大群众生活困难,而各种革命工作则上级布置的很好,到了下边就走了样子。许多工作本来是善政,但却也往往引来人民怨言。领导机关一再强调贯彻政策,但政策总难贯彻下去。不少干部因为完不成任务或完成的不好而苦恼。上受上级批评,埋怨上级;下遭群众反对,又责备群众;一句话,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不一致,革命朝气得不到充分发扬。但是,自从坚决贯彻执行华南分局关于减租退押反恶霸清匪的农民运动的指示,在广大范围内深入农村,辛辛苦苦做了一段工作之后,群众即逐步发动起来。一方面,大批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被群众检举出来,封建反动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群众得到大批经济果实,解决了春荒,春季生产得以顺利完成。其他各项革命工作,如抗美援朝、参军捐献、修堤打坝等事,件件都好做了,而且做的很好。人民兴奋,干部信心提高,大家充满了愉快情绪。农村面貌为之一新。这个变化确实说明:“农民的英勇热情是十分可爱的,干部的艰苦积极是十分可敬的”(见叶剑英同志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与华南当前的斗争任务一文)。   同时,这一切也说明,只有坚决从事农民运动,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农民才会踊跃响应我们的号召。也只有经过农民运动,农民潜伏的革命力量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就应当对那些看到运动有些偏向而惊慌失措并发生动摇的人们说:动摇是不对的。要心中有数:群众起来带来的一点偏向,比之群众起不来,我们应当选择那一个呢?只有坚定起来,领导农民前进,彻底完成反封建斗争,才是我们必须走的道路。站在旁边指手划脚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同志,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了解我们已得的成绩较之我们所应获得的成绩,还差的很远;工作中的弱点缺点,也确实不少。有些地方,曾因为当地领导同志浸染了自满情绪,因而发生了自流倾向,没有去兢兢业业地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切实指导农民行动。农民因得不到正确领导,发生了若干本来可能避免的缺点;而有些异己分子则乘机篡夺了领导,这样,就使运动的健康状态遭到损害。与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相较,干部的进步也就显得缓慢起来。根据这一点,我们又应该对干部同志说:你很坚定,又很艰苦,诚心诚意为农民服务,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这是好的。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去学会深入群众,正确掌握党的政策与工作路线,领导群众前进。既要坚定地做一个群众的好的勤务员,又要切实地做群众的政治向导者。给群众做学生,还要给群众做先生。要坚定地保证党的路线在群众中的贯彻实施,不要给敌对分子留下破坏空子,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诱致或助长农民的自发性错误。“必须善于依靠群众的创造力,善于引导群众的自发势力进行斗争,并克服由自发势力所引起的混乱状态,引导自发运动走上土地改革的正常轨道。”(同前文)如果你感到这些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欠缺,那就努力学习吧!   “不怕事前没研究,最怕当事亳不研究”,华南分局这个指示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正处在当事的时候,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提出了许多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不研究,不学习,找不到适当办法加以解决,连前进一步都是很困难的。运动本身就是我们的先生和学习对象。向运动的经验学习,就是我们的学习题目。在我们的对面是一个有准备的、狡猾多端的、拿着各种武器的敌人——地主阶级。而在我们这一边则是长期在封建势力统治下并在封建思想影响下过活的、原来就是分散的、无组织的、缺乏政治觉悟的农民。经过了这一段农民运动,才只是打了一个序战。这一仗基本上打的好,敌人受伤了,但并没有被打倒;群众胜利了,还没有确立优势。群众只是初步发动,还不是充分的发动。农民队伍在斗争中组织起来了,但还不够强大不很巩固。敌人又正加紧布署,采取里应外合方法,准备随时反扑。这是大的情况。大的情况下还有些个别部份的具体情况。有的地方,初战打的很成功,算是全战场的模范,再战的准备已经完成了。有的地方打的不很成功,再战准备很不充分或毫无准备。在这些地方,工作中就难免埋伏着若干缺点,甚至有一些重大错误。我们绝不可存留任何自满的想法,必须对这些情况有清醒的了解,必须用自己的作战经验教育自己。成绩要保护发扬,缺点尤必须坚决纠正。鼓舞三军士气,而又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把整个领导提高一步。只有这样,今后胜利才能更有把握。   上次社论,我们建议召开一个初战经验总结会议,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会议的目的,是整顿队伍再打一个大胜仗,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这个会议,必须实事求是,解决一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什么问题可以算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华南分局及其负责同志,业已提出许多问题,做了明确指示,这些指示都是正确的。在这里,只择两个较重要的问题加以论列。   有些地方曾发生了一些混乱现象,在这个现象面前,运动的反对者在那里叫嚣,缺乏系统见解的同志在那里怀疑,幼稚粗疏的同志,还未去了解而继续蛮干。很显然,如何发动群众而又坚持政策,正是大家希望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研究,一方面是群众行动与政策的关系,一方面是群众意见与政策的关系。先就前一个方面来说。首先,必须肯定群众行动是执行政策的基础。没有群众行动,不根据群众行动的规律去规定执行政策的方法,所谓执行政策就成为纸上谈兵,是绝难发挥它改革社会的力量的。由此就得出一条结论:必须放手发动群众,领导群众起来来执行政策。那些反对者、动摇者的错误,就在于不认识或不愿认识这个道理。但是,也必须肯定,政策又是群众行动的出发点。只有群众行动而无政策指导,群众行动就变成一种盲目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执行了一种错误政策,将群众引入歧途,结果是破坏了群众自身的利益,断送了既得胜利。由此就得出第二条结论,放手发动群众又必须正确掌握政策,及时纠正偏向。右倾动摇与“左”倾蛮干的同志,或者只讲(实际是藉口)政策,害怕群众行动,或者只赞扬群众行动,而不分析运动的实际情况,不注意政策的掌握,他们所以发生这些错误,就在于他们两方都不了解这个道理。   须知政策用法令形式表现出来虽有很多条款,但其重要原则不过几条,最基本的方面是彻底消灭封建,满足农民要求,团结农民阶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既坚决发动群众,满足农民要求,又必须注意有区别地对待敌人,照顾朋友,结成反封建统一战线。属于右的错误者,就是保存了敌人,压抑了自己。属于“左”的错误者,则是扩大了敌人,孤立了自己。两者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放手发动群众前提下,坚持有偏必纠,这样一个坚定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去纠偏。这在广东已经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仿效的经验。如经过农民代表会议,向群众交代政策,抓紧业已发生的典型事例,实行好坏对比式的讨论,好的表扬,坏的批评,使群众懂得掌握政策的好处,使政策法令成为群众自己手中的斗争武器。既发扬群众积极性,又引导群众自动防偏,自动纠偏,贯彻执行政策,这就是一个好方法。与此相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去纠正偏向,或者更坏的是一手包办,一意蛮干,结果必将脱离群众。或者在执行政策时和群众对立起来,站在群众行动之外去限制群众的一举一动,又或者当群众出了偏向时又无能去指导群众纠正错误,只把“政策”当一盆冷水,泼在运动的火焰上。这当然是不能许可的一种错误,是一种坏办法。总之,对待错误,必须采取严肃、坚决的态度,及恰当易行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的方针。   照这个方针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发现如上所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工作方法,是在很多同志身上存在着的。业已发生的错误怎样认识,如何纠正,而在纠正时又如何注意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从上到下都弄明白了,运动就会更迅速恢复健康,取得更大胜利。   再就群众意见和政策的关系来说。“群众要怎样就怎样”固然是不对的,但从实际经验看来,往往是这样:凡是按照我们的政策方针去发动群众,而真正广大群众例如数量上占80%、90%以上的群众“要怎样”时,这个“怎样”大体是和政策相符合的。即使不大符合,也只能先随群众去“要”,在行动中坚持说服其“不要”。如果只是群众中的少数例如百分之几的少数积极分子“要怎样”,并非广大群众“要怎样”时,这个“怎样”,大都是和政策不相符合的。即使完全符合,当群众还没有此种要求时,我们只能说服这些少数去迁就多数,而不能附和少数,脱离多数。最坏的是另一种情况,本来不是群众“要怎样”,而是干部自己“要怎样”。有的同志原来是站在右倾的一个极端,一经批评就转到另一个极端——“左”倾极端,想用“左”来掩盖自己的右。或则企图以此换取组织对他的信任,或则藉此以发泄其对抗农民运动的情绪。他们脱离群众,实行许多过急过“左”的口号和行动,你批评他,他就说:这是群众要求呀。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错误,也是一种最危险的错误,必须坚决制止。还有部份同志对农民运动缺乏系统的认识,过去工作有过“左”的错误,当时或因得不到正确指导,纠偏时又用右纠了他们的“左”,现时因右的错误受到批评,他们就发生误解,以为还是过去自己的“左”对,说甚么“左”比右好,因而就蛮干起来。对于这种同志的行为,党应该怎样对待呢?只有一个办法,耐心地告诉他们,“左”跟右是一样的错误,让他们坚决纠正这种错误,纠正了错误就会把工作做好,自己就会取得真正进步。总之,当我们听说“群众要怎样”这句话时,一定要分析一下:什么群众?多少群众?谁代表群众?如不加分析,笼统接受,是会上当的。   有些地方,发生类似去年“大轰大擂”的急性偏向,以致运动浮而不实,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这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许多同志还没有掌握住群众运动必须有步骤地前进这样一个规律。无步骤的前进,就是脱离广大群众的冒进,自然发动不了群众。根据当时当地群众觉悟水平,引导群众逐步前进,而不要超越群众水平前进,这就叫做有步骤。大凡一个群众性的行动,必须有个酝酿过程,不酝酿就前进,必然是少数进、多数不进,干部进、群众不进。而许多错误,大部就由此而生。斗争要由点到面发展,群众队伍要由小到大地编成。每一项都有一个“到”字,做不好这个“到”字,不晓得在“到”字上用功夫,过急或过慢,都会脱离群众。目前的退租退押运动,正值春荒威胁、群众迫切要求解决食粮困难的时候,运动本身既有较为快进的可能,客观形势又要求快进,当时下乡的同志心里就只记住了一个快字,而忘记上边所说那个“到”字,因而就发生一些急性偏向。许多地方是一进村访到了几个贫雇农,敌我界线还未在群众思想上初步的划清,斗争布置尚未确定,群众队伍还未初步组成,就一轰而起。点本来做的不好,在面上又无领导,于是就形成三五成群,这乡斗那乡,本姓斗外姓。表面热闹,而实际无力,并由点的混乱发展而为面的混乱。按正常办法,由点到面,是指点上做充分酝酿,发动多数进入斗争,利用本身斗争经验的影响,运用积极分子去向外串连,运用农民代表会议统一布置与发展面的斗争,以分乡斗争做基础,在一个行政区形成运动高潮。它既不等于重点搬家,做好一乡再做一乡;也不是依靠这一乡去远征另一乡;更不是村村点火,到处有斗争,而到处无领导;结果为地主阶级所利用,变质成为宗派斗争,而不是真正的阶级斗争。须知任何形式的宗派斗争只能分裂群众,决不能发动群众。   组织队伍,乃是开展与深入群众运动的基本条件。它不能一次做好,但必须从第一天起就努力去做。没有队伍的作战,或只凭一个弱小零散的队伍的作战,只能打败仗。由小到大地发展是运动酝酿时期组织队伍的基本方法。大家晓得了必须串连贫雇,这是好的。不串连贫雇,只靠不纯的旧组织去斗争,会引来很大错误。可是,切不要认为只要每乡串连了少数几个贫雇农,就算组织起了队伍。实际上这只是下种扎根,为队伍的扩大打个好基础。还须一面串连,一面从思想上发动多数,酝酿斗争,并及时在斗争中团结多数,用农协形式把这个多数组织起来,由一乡而至一区一县,“由小”以“到大”,真正做到团结80%的大多数。斗争深入一次,组织的强大巩固程度提高一步。只有这样,才算编成了群众队伍,有了群众做依靠。而只有编成群众队伍,有了群众做依靠,才能彻底打倒敌人。害怕艰苦,跳越逐步组织队伍的过程,总想一蹴而就,是断难形成有力的运动的。而我们许多同志恰恰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错误。有的是靠旧的不纯组织斗争,有的虽然懂得重新串连,但不晓得由小到大争取多数。比如有些同志对于旧组织内群众的问题,不懂得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认识。不了解各乡所有旧农协大部不纯是事实,但一般说来,不纯的是组织的领导成份,而不是下边所有的会员群众。作为一个组织,旧农协绝不能依靠。作为一部份群众,组织里的贫雇农成份还是必须依靠的对象。用新旧界线代替阶级界线,把这些群众划在团结圈以外,形成群众内部的对立,是错误的。又比如有些同志不懂得每个乡村在斗争中,必然有一部份群众在初期是很难发动的。他们大多是受地主封建思想熏染较深。顾虑较大的贫雇农。这部份群众虽然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但却是将来击破地主抵抗的有力后备队。如把这些群众置之不理,所谓发动大多数就成为空谈。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明白这个道理,放纵少数积极分子蛮干,甚至将这些群众都像敌人一样宣布要管制,也是万分错误的。   以上所说,在运动中要执行政策,要掌握步骤,是为了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要争取多数,二是要争取胜利。脱离这两个要求,讲政策讲步骤是无意义的。所谓政策,就是群众革命斗争的政策。所谓步骤,就是群众斗争时所走的步骤。时至今日,还不是所有同志都了解这个道理。有些工作组,曾在工作中出过一些形式主义错误。例如:有人给全村群众定斗争日程表,不准变动。也有人替群众编诉苦词,要群众背诵。有的为了做好所谓庆祝胜利这个“步骤”,强迫群众误了生产去扭秧歌。也有的为了赶斗争步骤,加快串连,第一天1人串24,第二天48,第三天就100余人,有其名而无其实。还有的地方,群众还没有发动,地主当权派还没有打倒,走了几个过场,就认为万事大吉,于是就发起订爱国公约,而且挨门挨户强迫订立,结果引起群众散场。并不是说这些工作都是不该做的,只因为做的不适其时,不得其道。只是我们要做而不是群众愿意去做,只是我们去做而不是群众起来做,所以做了等于不做,甚至比不做还坏,因而就成了一种错误。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乃是对政策和步骤的讽刺,应该不留情地丢掉它。不丢掉反而是有害的。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们,竟然把它当作一件可爱的东西迷恋着不放,那是很不应该的。对于这部份同志讲来,重要问题是学会“凡事与群众商量”,不要凭自己的“天才”包办群众的事务。首先办到这一条,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不论是谁,也不论他有多大本领,不学习终不免要碰钉子。我们坚信,绝大部份同志们经过他们的实践,又经过开会总结,只要他们用心学习,是一定能够学好,能够学会的。   向英勇斗争的农民们致敬!   向坚决领导农民运动的干部同志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