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学生对解放日报发表“没有升学的人也有光明前途”一文的意见   8月14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没有升学的人也有光明前途”的论文后,连续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对该文提出意见,5天时间共收到这类信42封,来信者多是初中、高小本届毕业学生,也有教师、家长。   来信读者一致认为该文的发表是必要的,它及时分析了群众迫切要求了解的问题,使群众明确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   但同时认为:这些大道理懂了,而目前的具体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读者徐学强陆淑瞻、沈敏等来信,认为编辑部把“失学”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不体会“失学”者的痛苦,不了解升学问题是青年的“终身大事”,因此该文是站在第三者立场来发表议论,这样的议论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文中提到:“没有升学,去参加劳动生产,或做工,或种田,或做别的事,也可以增长知识,为祖国服务。”对这段话,读者都提出不满意见,几乎所有来信中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不能升学的大多是13至14岁的少年,体力智力有限,能参加什么劳动呢?而且又有什么地方为他们准备了劳动的场所呢?做工,现在许多成年人的失业问题尚且未能解决,工厂、商店又不招收童工、学徒;种田呢,农民的孩子有办法,但城市居民的孩子到那里去种呢?一个读者说:不能升学是个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老老实实承认它,替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指出具体可行的途径,单是空空洞洞地提出“参加劳动生产”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   文中批判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有的读者认为这是不符实际的。读者说:解放后一般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的,大家都希望毕业之后由国家分配到国家建设的岗位上去工作,而你们这样“骂”人是很冤枉的。又说:这种思想根本不存在少年人头脑中,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家不愿参加劳动,而是不知怎样才能参加劳动,没有地方需要他们劳动。   有的读者提出:既然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为什么1952年要盲目发展教育呢?并且认为今年教育局允许小学六上学生投考初中也是不应该的,因为这样会增加失学人数。另一读者说:我们不能因为斯大林说过“处处节省甚至在学校上”这句话就理直气壮起来,我们是否因为要建设重工业就可以把千万青年学生拼弃于校门外呢?   部分读者提出:明年投考是否能录取呢?我们自学温课毫无信心。自学无人指导,散漫,总是赶不上在校同学的水平。甚至有人很消极地说:我原来一心想做个科学家,为祖国服务,现在只好“做日和尚撞日钟,劳碌一生变成梦”了!   有的读者建议:利用戏院、机关、学校的礼堂,礼拜堂作临时教室,聘请机关公休人员、学校教师用上大课的办法帮助失学青年进行有组织的学习。又建议政府鼓励商店、工厂、机关、作坊招用童工、学徒,而绝不要使他们坐在家里弄得“本人难过,家长厌恶”。   总之,没有升学的人们希望当局能有一个具体的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要对他们置之不理。(转载8月28日解放日报每日情况)   来源:新华社《内部参考》1953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