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於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统一战线问题   (本社讯) 特派记者穆青报道:河南土改过程中,对於团结农村百分之九十的力量结成反封建的强固的联盟,是作得不够的。各地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虽然在政策上瞭解不许侵犯中农,在方式上召开了各界代表会及农民代表会,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很少照顾到其他阶层。对中农只知消极的不侵犯,不知积极的团结。各种组织里干部中,中农成份几乎不到十分之一。对农村知识份子,在土改运动中除去偶而叫他们作填表、记账、开会、写标语等工作之外,几乎再没有他们的事情。自由职业者、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也仅仅能参加些群众大会选选代表。我们没有把他们组织到运动中来,因此,在整个土改运动中,这些人始终是态度冷淡,情绪不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佃中农的问题。一般说佃中农在土改过程中,不仅没有得到好处(仅指经济上而言),反而吃了亏。他们过去租地主的地时可多种一些,现在自己虽得了地,但实际反而种的少,产量减少很大一笔。因此,也就形成了劳动力的大批过剩。像城市工人一样,过去佃中农是在业的,贫农是失业的,土改后恰恰相反,佃中农是失业的,贫农却变成了在业的。这里有一个调查材料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南阳县溧河区大站村,佃中农一一六户,六五五口人,劳动力二七二个,原来自有带租种地共三六六七亩,有牛一一七头,驴三四头,每人平均种地五·五亩,土改后共分地一四七四亩,每人平均只二·二五亩,相差三亩多。过去每个劳动力平均种一三·四八亩,现在只种五·四二亩。过去一个牛平均耕三一·三五亩地,现在平均耕一二·六亩。以现有分得的土地数计,只需一一○个劳力,还剩余劳力一六二个,牲力只需六七·五,还剩余六九个。   以个人为例:   佃中农朱云,三口人,三条牛,过去租种地二十四亩,土改后只分到地五亩,过去产量除去租粮外,自得一一七三斤,现在产量七六八斤,相差四○五斤。又如佃中农张云贵,三个劳动力无别人,过去种地八十亩,土改后仅分五亩地。   从以上调查可看出人口少劳力强的佃中农,土改后,统统吃了亏。土地虽是自己的了,但面积减少而收入也少了,而劳动力却大批的剩余着。有人说可把剩余的人力畜力租出去或卖出去,但这没有种地的利益大。况土改后,土地分散,劳动力也并非那么需要。同时正由於他们有剩余的人力、畜力和农具,他们更害怕政府搞什么大互助,大集体,耽心着群众沾他们的便宜。由於这些原因,佃中农普遍对土改冷淡是不足为奇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政策问题,在过去的土地法中,并没有什么特殊规定,表面上分给了他们地,实际上削减了他们的收入,据说行将公布的新的土地法对这一问题,会有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法,(大概是不低於过去的收入),但究竟如何解决还值得研究。根据河南调查,佃中农数量在农村户口比例上为数还不小,如果将来再加上一部分佃富农,那就更多。所以这一问题不解决是很难团结这一部分群众的,现在河南解决办法是:一、让他们耕孤寡的地;二、出租牛犋,但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来源:1950年6月7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