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三反运动已全面展开   【山西分社二十一日讯】山西省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已形成一个全省规模的运动。省、市级各机关、团体、企业、工商界及广大群众都已卷入这个运动。有些单位开始走向高潮,有些单位已经深入下去,有些单位已在召开民主大会,运动即将结束。运动在专、县两级也已逐步开展起来,农村里也有了三反空气,并已检举出一些贪污分子。   这几天来,省、市级机关人心紧张,运动猛烈,每一小时情况都在变化。有不少贪污分子进行了坦白,一些不愿坦白的分子,也被别人揭发检举出来。案件迅速的大量的发现,贪污一亿以上的案件已有七起,使一些麻痹保守的负责干部大吃一惊,都觉得自己原来是“闷在鼓里”,深刻认识了官僚主义之严重危害,积极起来领导三反运动。省合作总社主任刘宏达认为:“我们是不直接经营业务的经济领导机关,问题不大。”他没想到,仅十天功夫,该社坦白或被揭发的贪污人员已占全体人员百分之五十六以上,已坦白的业务员周廷英,即贪污、受贿、盗窃公款共达五千六百余万元。事实不能不使他理解:“不三反,不得了!”   由於财经部门的问题严重,抵抗力也较第一批整风机关来的大。这种阻力,主要是阳奉阴违,消极抵抗,压制民主。省委毫不姑息打掉这些障碍,分别轻重,予以处理。省市级机关已处理了二十几个干部。不论撤职查办、开除党籍、限期挽救,宣布一两个,震动很大。兵工厂这个死角被打开了,太原市税务局的沉闷空气突破了,一个贪污案,由二十八万元坦白到三千二百万元,不深入的深入了。估计省级机关,百分之八十的人员已充分发动起来,百分之二十的人员,发动比较差。   较大的单位,省委派去代表“坐镇”,监督党员整风。他们的权力很大,群众觉得有党在撑腰,大胆起来。正如工人李长兴说的一样:“今天提意见可不怕报复了。因为第一有毛主席领导,全国都在进行反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斗争;第二有中共山西省委整风委员会的代表给我们撑腰;第三党员们觉悟都提高了,不会报复。”同时,有些单位,干部百分之百是留用人员,或者没有党员,派代表带着检查督导组去,就补救了骨干不足的弱点。代表都是经过第一批整风的地委一级干部,共九人。   在第二批整风中,省委派出县委一级以上干部近二百人,帮助突击财经部门。这些干部都是第一批整风中的积极分子,思想明确,有经验。所以他们到那里,那里的运动就猛烈开展起来。   在学习时即注意培养一批积极分子。快要进入结束学习,就分别在党内、团内进行动员,提出鼓动的口号,好比投入战斗前的政治鼓动。党员、团员纷纷宣誓,提出“决心书”,参加“突击组”、“志愿奋勇队”,保证在三反运动中勇敢揭发自己检举别人。证明积极分子使运动迅速开展有很大作用。也证明党员大多数是好的,团员是勇敢积极的。   运动一开始,总是不平衡的。省委采用二个办法推动落后:(一)召开各单位首长会或代表会议,表扬好的单位,批评落后的单位,发出通报,限期发动;(二)首长下去巡查,亲自到前线指挥,纠正偏向,推动落后。省主席裴丽生亲到百货公司、邮电局等单位检查,指导运动,效果很好。   这次运动战线很长,涉及的面很广,省委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三个整风办公室,制控情况,及时处理问题。最近又成立了以财政厅为主的保管委员会,接受交出之赃款、赃物。成立了以纪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法院为主的裁判委员会,稳当地处理一切案件。   从现有材料已看出,工商界百分之百有行贿行为,凡与资产阶级打交道的机关或个人,又百分之百有吃回扣和受贿行为。特别是一夥投机倒把的商业资本家,手段尤其卑鄙,向革命队伍疯狂进攻。工商业界已是这次运动的正面战场,现在发动了广大店员进行检举揭发。并已逮捕了一批拒不坦白的奸商。这些奸商还不认识自己是一堆“臭狗屎”,反而埋怨“苍蝇多”。工商界主要的顾虑是:大户怕坐牢,小户怕拿钱。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和贪污分子组织“攻守同盟”,企图隐瞒罪恶,逃避国法惩处。   运动进行时间虽然不长,经济上、政治上的新情况已不断出现:各单位用水用电大大节省,十二月份省委节省办公费约二分之一,公安厅节省约三分之二。奢侈品商业生意清淡,若干饭店已停止营业。毛主席和党的威信空前提高,许多非党群众认识了:“共产党真是大公无私,从人民利益出发,和国民党根本不一样。”许多新干部由犹豫而肯定说:“跟着毛主席走,没有错。”毛主席一九四八年的英明预见,在干部中毫无例外地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老干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绪,已受到严重打击,认识这种情绪的危害性,态度开始老实起来。   在运动的前进中,异己分子,破坏分子不时想钻空子进行捣乱。山西省木材公司原平支公司会计祁琴南(原是阎匪军需)曾阴谋杀害经理任某,现已送法院处理。农业厅某破坏分子则造谣说:“共产党比国民党还糟”。省委已一再指示:在斗争中必须提高警惕性。   运动中,不健康的情绪,亦有发现。如有游街、逼供、(省委已经纠正)写血书的,有偏激分子斗争正确领导干部的,有客人吃饭主人看着陪的,有领导干部贴钱买烟茶招待客人的种种现象。   来源:1952年1月22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